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睡前故事书 列表

睡前故事

“大嘴巴”得罪人了怎么办?

2024-07-27 13:31:41

一言既出覆水难收

有位朋友在邮件中分享了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困惑。事情的起因是她在跟领导讨论事情的时候脑子一热说了句不太中听的话,但是等话已出口,她才意识到身边刚好有位同事就在自己所“提及”的这类人当中。

虽然并非针对这位同事,但是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其实是造成冒犯了,所以私下找机会向这位同事道歉。可是,她这么做似乎没有得到谅解,因为这位同事至少轻描淡写的回应了一下也就没有什么回馈了。

在这位朋友的心中,如果同事能够爽快的回应一下自己,哪怕是把自己训斥一顿,那她也会更加的坦然,反而是这种不冷不热的回应让自己内心的疑虑更加强烈——她真的原谅我了吗?我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童言无忌VS口无遮拦

从TA交互分析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大嘴巴”的人其实是处在了“自由型儿童”的能量之下。而当一个人处在这种能量之下是,更多的只会关注自己的内在想法和需求,不会再去关注和顾虑所处的外部环境了,自然也就口直心快、有一说一了。

究竟这样的个性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个性本身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的差别,关键就在于我们展现出来的某一种个性的时候正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之下。

例如,对于“大嘴巴”这个词语来说,如果发生在年龄特别小的孩子身上,那就会被贴上一个“童言无忌”的标签而得到周围人的接纳,甚至喜爱;但是如果放在一个老大不小的成年人身上就会被贴上“口无遮拦”的负向标签,而遭到不少人的反感了。

总是“管不住”的嘴巴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呢?”如果用TA交互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回答,那就是因为这些人暂时没有养成管住自己嘴巴的习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童言无忌”这个词,如果我们从这个词里面仅仅看到了表现出“自由型儿童”的孩子那就太过片面了,因为孩子本身是特别弱小、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之所以他们能够做到“童言无忌”其实是因为身边的家人能够站在“照顾型父母”的状态之中给予包容和理解,甚至是更多的鼓励和赞赏。

我们不妨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所处的是一个充满了“控制型父母”能量的成长环境,那么他还能做到“童言无忌”吗?那个情景大家是能想象得到的——一旦自己说错话,马上遭到家人的严厉训斥,甚至是直接扇过来的大嘴巴子……在这种氛围之下,再“自由型儿童”的孩子不需要几次也就变成了谨言慎行的“顺从型儿童”了。

聊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就好了解有些人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其实这只是一种习惯,一是因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允许他们不用对这个习惯做出改变,二是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足够“震撼”的事情让他们内心做出改变的决心。

忐忑不安的背后

其实,如果一个人能一直让自己处在“自由型儿童”的状态,也就少了很烦恼,最要命的反而是当“自由型儿童”的能量刚刚消减下去之后,“顺从型儿童”就蹦出来自己吓唬自己了。

就像前面提出困惑的这位朋友一样,事实上她所作出的道歉以及对方做出的回应都只是社交层面的一个仪式而已,两个人其实都是在起着“控制型父母”作用的社交规则之下扮演“顺从型儿童”来完成这个机械化的过程。

为什么完成了这个道歉和回应的过程还会忐忑不安呢?因为她内心当中真正期待的其实是来自对方“照顾型父母”的宽容,或是来自对方“自由型儿童”的无所谓,甚至是来自对方“控制型父母”的指责。

虽然需要的是这些回馈,但是处在“顺从型儿童”的人往往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是期待或者等待着“奇迹”自己出现——而事实就是自己不努力争取的时候,“奇迹”就永远不会出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绝对不会一蹴而就的,无论是成为知己还是变成宿敌都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在破坏人际关系的事件之上,那就很容易丧失了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了,如果借助TA交互分析心理学,也就比较好理解背后的道理了。

直接点说,与其你一直处在“顺从型儿童”的状态去胡琢磨、瞎担心,还不如调整到“照顾型父母”的状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因为虽然TA交互分析分析心理学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分成了五种状态,但是我们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却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并存的完完整整的人,当你能给予对方更多积极、正向的能量,进而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的时候,偶尔发生的一些不愉快也就得以包容了——就像父母包容那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一样。

心生涯丨专栏回顾:

为何你在团队中难成大器?

如何树立个人影响力?

凭什么总让新人端茶倒水?

当我们还在纠结究竟要就业还是创业时,却不知道早在自己穿着开裆裤的时候就已经被这个世界设计好了一生的路线!职业决策、环境适应、团队协作、管理执行、人际关系、情绪压力、生活平衡……这一切生涯主题的顺利与否都取决于早已被“预装”在体内的操作系统是否依然兼容我们面对的人生新阶段。如何借助心理学实现内在固有生涯模式的优化与突破?如何发掘和驾驭与生俱来的内在资源寻回生涯发展的自主权力?所有答案,尽在心生涯。


上一篇: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生命填满
下一篇:为什么性教育应包括酒后乱性?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