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本来想要上山打老虎,一看老虎比较凶,回来路上找了条狗,准备大餐一顿。很多人的生涯就是这么开始凌乱的。——
“我想做企业咨询,但是家里人要我考气象学--BO士。所以我只好做个市场调查专家。”
在咨询室里,他讲的这个开头,竟然让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 的现实版吗?我挥挥手,努力甩掉脑子里闪过那个气象--BO士在一个市场调查公司做企业咨询的画面。我假装司空见惯矜持的点点头,闷哼一声,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其实在旁人看来越奇怪的想法,仔细深究下去,当事人往往越有自己背后的道理,而且想法越是奇怪,道理就越是理直气壮。他是气象学研究生,已经在某城的气象局工作,工作稳定,户口稳拿,工资不高不低,读--BO士也是个顺理成章的前程。但他偏偏觉得工作没意思。他从小喜欢人文哲思,脑力激荡,大学还出任校队辩论队员。所以偶然在网上看到企业咨询,就觉得这是个一边需要动脑筋,一边还能帮助人,收入也不错的工作。此举自然遭到举家的群殴 —— 什么企业咨询?和你现在做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肯定是读--BO士比较好啊!他们说。
看来企业咨询最大的罪名就是和现在的工作无关,那么什么和现在工作又有关呢?
他思前想后,才想起自己曾经还在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做过市场调查员,这个选择看起来更加靠谱 —— 因为自己数理能力可以很好的使用 —— 这就挺有关系了。
不过他好像已经忘记了,自己一开始是冲着人文和哲思想去的企业咨询,被家人一吓唬,怎么又选择起 “ 有关系” 的市场调查起来?
本来想要上山打老虎,一看老虎比较凶,回来路上找了条狗,准备大餐一顿。很多人的生涯就是这么开始凌乱的。
其实也难怪他乱,从职业规划的角度,他陷入了生涯最重要的三个原则的--BO弈: 目的性、延续性和匹配性。 一个好的职业道路,应该是向着自己想要的东西,能整合过去的资源和技能,以及和当下环境最匹配的一条。
这些道理听上去美丽,但是仔细一想是个技术活:一个人能来找你做规划,一定因为是未来有更好的,而他现有资源却不支持。迈向未来往往意味着要放弃过去(家人说的“没有关系”),而有关系的又不一定连着未来(他自己感觉“没意思”)。这期间还要找到当下环境允许的方式,(否则就“没机会”)。要用过去的资源兑换完全不一样的未来,职业规划师的工作也就难在这个地方。今天这里暂不讨论技术,回到故事本身上来。
故事的结果也很简单。他在帮助下了解了企业咨询这个职业,发现虽然赚钱,却也并不哲思(其实这世上哲思何尝有赚过钱?) 他想要的其实是思考和助人,而且别太冒进让自己家人受伤。随着对于资源的梳理,另一种可能逐渐浮现:留在现在稳定的本职工作。同时开辟业余职业:科普作家,去知乎和果壳网投投稿;然后寻找一个喜欢的--BO士学位读读,让学位为文字撑腰。这样一来,既满足心愿,学位和职位又都没有白费,同时家人社会也喜闻乐见。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选择并非终身到老,但他觉得豁然开朗,准备先做一段时间,日后发展起来,路终会越来越清晰的。
过年回家,与中学同学聊什么是职业规划。我试着用这个故事和他们解释。你要知道,哪怕你有天当了于丹姐姐,你的中学同学也永远不会崇拜你,他们只会继续成群结队“羞辱”你。他们说,你不就是忽悠一个买不起 iPhone5 的穷哥们,买了两台手机吗。
其实他们说得不无道理。电话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一开始大家觉得有固定的座机就不错了,慢慢的开始希望移动和无线起来,然后我们希望手机成为听歌看片接电话的全功能,最后又醒悟还是一般的智能机 +专业的耳机 MP3+ 单反来得更专业。职业生涯也是一样,一开始有份工作就谢天谢地,然后是天天想着移动和跳槽,最后希望有一份能赚钱,受尊敬还有梦想的工作。慢慢的我们一部分人想明白了,也许我们不妨用一份工作 + 一个生活 + 一个兴趣的配置更好。
只要这是个选择越来越多的世界,就是个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