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经受过创痛,有人立地成佛、有人为虎作伥?
有过惨痛的经历,为什么有人选择把不幸施加于他人,另一些则选择避免让他人经历类似的不幸?
在电影里,好人往往选择让他人不再经历同样或类似的不幸,大反派都是选择把自身经历过的不幸再施加给他人。美剧 Criminal Minds 里就有很多童年遭受过不幸,长大后把不幸施加于他人的罪犯。
1、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2、如何防止遇上遭受过不幸的人,把不幸施加给他人的情况?
人从离开妈妈的子宫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开始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遭受层出不穷的不适感。子宫那种恒温恒湿、无忧无虑、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是再也回不去了。但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就需要发展各种应对环境要求、应对自身需要的策略。
最初可以是哇哇大哭、身体抽动、大喊大叫,慢慢长大后不止会哭,还可以自己寻求食物、找合适的人获取满足,再大一些,就可以忍耐暂时的不适,朝向目标一点点的努力实现最终的满足了。
人在寻求身心的满足和应对环境的要求过程中,内心总在有意无意的保持平衡。既不让自己内心没有新鲜体验,变得无聊空洞,又不让自己太过于忙碌、无暇顾及基本的身心状态。但是这种平衡也是可以有动态变化的。人既可以在高考的压力下拼命读书,一天只睡5个小时、学习超过15个小时,也可以长时间的无所事事,虚耗生命。这是内心的平衡力量的驱使下,内心有意无意做出调整的一种表现。所以,维持了满足身心需要和应付环境要求的心理动态平衡状态,是我们可以长久、稳定生活的重要力量。
而创伤可以理解为打破了这种平衡,短时间内,突破了内心可以承受的焦虑。大量焦虑、极度的紧张让内心无法代谢,只能用更幼稚的办法来处理,即发生“退行”。平静状态下,处理问题的有效策略不起效了,转而使用更简单幼稚的办法来抵挡。这是为什么人在遭受重大创伤后,很多人喝酒、抽烟、甚至吸毒、自残的部分原因。尤其对于人格力量本身就不强,心理素质不佳的人而言,过度依赖于自我伤害的方式,使自己平静下来,是他们的核心问题。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所谓的好人,其实是从社会适应和是否有利于他人的道德层面来看的,而在深层心理学视角下,这是“利他”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创伤,通过帮助同样遭遇的人来做出象征层面的弥补,减少无能感。但是这样的代价比较少,也确实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他人。
你提到的电影我没看过,但我对张国荣先生出演的异度空间比较熟,其中他饰演的心理医生阿占在高中时目睹女友为她割腕、然后坠楼,他内心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也极为愧疚。女友用剪刀切断动脉和身体下坠撞击他面前轿车顶部的画面不断闪回,玻璃爆裂的声音响彻他一个个被噩梦惊醒的夜晚。所以在成年的助人工作中,在面对因为失恋、哀伤的问题找他咨询的章昕时,明显他有内心个人情感的浮现(电影中,通过他谈话中不断“闪回”画面来表现这一点)。当然这时的自发回忆,已经不再是创伤性的紧张、惊恐反应,而是变成一般性的回忆,已经被内心整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倾诉。而且,这段内心体验有助于他的咨询工作,更能感受和理解来访者章昕面对失恋、自残和与父母的沟通问题的感受,有助于帮助她走出心灵的困境。这是他使用了相对成熟和健康的“利他”防御机制。
而“把伤害施加于人”,解释起来要比这个复杂得多,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术语,我尽力而为。其核心问题是“认同”,即通常所谓的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心理机制,以此既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起到防御过度焦虑的作用。但这个不展开讲,只说涉及伤害他人的部分。
一个攻击性事件的发生,必然涉及了两个角色:攻击者和受害者。往往我们看到的是,攻击者比较强大,受害者比较软弱、无辜,遭受不幸对待,惹人怜爱。但是我们把视角拉到攻击者的内心,就会发现,其实攻击者具备伤害他人能力、知道怎样可以伤害别人,往往与自身的经历有关——往往这个攻击者就是曾经的受害者。
说得有些抽象,举例而言:我们上过学的人,都见识过校园baoli,但都是欺负人,男女生的方式,就有明显差别。大多数女生欺负人时,攻击者会辱骂、言语讽刺、挑拨大家和受害者的关系、背后说坏话等等,这是制造内伤(极端的情况先不说,的确网上最近女生群殴扒衣也是有的,但先讨论一般性的欺负);而男生的攻击者方式往往简单、直接一些——单挑或者群殴,二选一。这种性别差异来自于男女生攻击者自身经历的不同:男生在家里遭受更多躯体的虐待、女生则更多遭受的是言语的攻击,但他们在面对这些糟糕情景、面对无法处理的内心感受时,内心都发生了“攻击者认同”的防御。虽然表面上他们在家受到伤害是委屈、害怕的,但是内心如果能认同攻击者时,就尽可能远离了“受害者认同”带给自己的无能、无力、彻底绝望的糟糕感觉。虽然攻击与被攻击是一段负面、糟糕的关系,但相对而言,攻击者的角色是有力量的、强大而主动的,而受害者是无力的、懦弱和被动的。但是攻击者和受害者,这一对内在自体和客体的配对,以及连接他们之间的情绪,会一起内化到受害者的心里。只是在下一次,这些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攻击者。因为在内心内化的两个角色,他可以无意识的认同其一,而把另一个角色投射给对方。
比如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她老人家为什么知道针扎可以蹂躏一个宫女的灵魂,那么兴奋于去针扎那脆弱、无辜的紫薇姑娘?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深层心理学视角下,会认为她早年也是这么一针一针挨过来的。个中滋味她最清楚,只是她内心太孤独了、太渴望别人可以了解这种痛苦了。所以逮着一个机会时,终于是可以施展一下,让另一个人知道自己无辜受害、满肚子委屈、生不如死是怎样一番刻骨铭心的体验了。这也就解释了曾经的受害者为什么会渴望成为攻击者,去欺负别人、去把自己的伤害让别人也体会一下:因为极度的孤独、因为极度的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曾经遭受的苦楚与绝望。仿佛只有用这让对方感同身受的方式,才可以寻找一个可以体贴自己、体会自己痛苦的小伙伴。只是这攻击者\受害者,实在是在他的以往的体验中,没有学到、学会如何温和、善意地去表达这种伤痛的感觉。但是这深藏在粗暴行为下的感觉却一直都在隐隐作痛、一直都渴望走出内心压抑的重负,所以只好以“见诸行动”的方式来见到阳光、展示给别人和自己。
可以简单说,遭受不幸经历的人,通过内化了向攻击者认同和向受害者认同的内在客体联接,试图在内心来面对创伤带给自己的焦虑、恐惧等糟糕情绪。但是这种配对出现的自体、客体联接,会折射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中,通过让另一个人承担其中一个角色(往往就是让对方承担受害者),来重演曾经糟糕创伤的情景。因为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一切创伤也会不断寻求再展现。
所以,令人哀叹的是,如果一个家庭里有家庭baoli,往往会一代代延续,儿子被父亲打过,这个儿子长大了又打儿子,意识层面是说“叫你不好好学”、“叫你不听话”,潜意识层面却在表达“儿子,我真他妈希望你能理解我体验过的痛苦”、“爸爸,我爱你,因为我正像你曾经对待我的方式,来对待我的儿子,我和你是一样的”。于是身体的殴打变成了一种家族的文化:既是爱的表达、被理解的渴望,又是恨的延续、攻击的伤害。一代代的轮回,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
到这里,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如何中断这个痛苦的轮回。
我觉得,从精神分析诞生那一天起、甚至佛教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你也知道,弗洛伊德先生生前目睹了“一战”人类的相互残SHA,“二战”刚开始时,迫于反犹太的纳粹的驱逐和迫害,客死于二战期间的英国,虽然他的咨询实践和精神分析理论,在那时已经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了;而佛教诞生后的2500年,无论印度、还是受到了强烈影响的中-国,战争与屠SHA就没有停止。从文革的大量整人、批斗,到当下城管打人、患者伤医,都在述说着曾经的受害者们,在用行动迫使另一群无辜的人,来理解与体验他们曾经遭受的创痛。而精神分析和佛教的理解和解释,既非常强大和完整,又貌似作用不大,可见单纯的理解并不足以拯救苍生,无论他说的怎样的艰深和正确。
话题扯得太远了,我自己理解,对于每一个RT,我们都会遭受不同的伤害、经受不同的创伤,而心灵的成长注定在一次次的创伤中历练和完善。为了实现自己渴望被理解的夙愿,能以直接攻击别人让别RT会的方式,转变到更有人文精神、更象征化、更容易别人接受、甚至变成一种利他行为的方式,最核心的办法就是“觉察”。这是弗洛伊德临床实践的目的、也是佛教修行的目的。
觉察,意味着你把内心糟糕、痛楚的感受,纳入到可以意识的范围、纳入到可以理性看待、可以言语诉说的层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做出选择,是继续重演、不断重复伤痛、以至于“子子孙孙无穷尽矣”,还是一点点地面对痛苦、承受痛苦,一点点地去表达这些伤心往事、一点点地寻求解脱,还自己一片内心清爽、自由的心境,给别人一段自在、温情的关系。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有得选择。
直接攻击别人,某个层面是很爽的事情,既能让对方理解自己曾遭受的伤害、又能感觉自己强大、自己不再是那个楚楚可怜的受害者,但是攻击者认同也是代价很高的应对方式。因为轻微的攻击,会让你失去朋友、恋人、搞坏人际关系,自己又回到孤独之中,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严重的攻击,会让你失去事业、遭受法律严惩、失去自由乃至生命。所以觉察到自己攻击别人的代价、觉察到自己的攻击其实是在寻求一种被深刻的理解、觉察到攻击背后是自己难以面对的伤痛和孤独时,这份觉察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仿佛开车,在知道自己方向开错时停下,这停下而不是一错再错,就是一种进步。这也是人性最可贵的地方、区别于动植物的地方,就是我们还有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在内心面对这种创伤与痛苦的回忆,而不是机械式的一再重演下去。
最后想说的是,假如你正被爱人、朋友伤害,那么可以去理解一下,他们曾经也被这样伤害过,他们其实也很可怜,因为他们伤你一千、自伤八百,而且还担着攻击者的骂名儿;如果你正在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那么学着去面对一下内心的软弱,你只是希望你的朋友、爱人能更深刻的体验你的感觉,但目前只会这种伤害性的手段。而这也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师的帮助,增进对内心各种混乱感觉的觉察、学会用爱用温情去面对曾经的伤痛、学会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这些记忆。而不让自己无法约束的行动,来直接演出这无法面对的记忆。也许我们都需要学习纳--BO科夫先生,对内心温情说——说吧!记忆。
问题较大、所以东拉西扯的也较多,但愿回答了一部分你的疑问。你提问的质量很高!
祝好!
2015年6月24日 黄昏
——写于北京西土城蓝芭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