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搞笑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杨伟光和《东方时空》的时代

2024-07-27 13:31:41

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这个富有开拓性、开启央视变革的老人被众人悼念着。很多人认为是他打造了央视的一个黄金时代,而这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是从《东方时空》的创办开始的。

自上而下的电视改革

“历史经验证明,抓热点问题风险很大,很容易踩雷。”

1993年春天,中宣部向新闻界发文件,要求媒体注意报道热点问题。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决定把这个报道社会热点的节目放在早上7点播出。这是一个电视播放的垃圾时间,正是人们早上醒来的时候,看电视的人很少。如果节目播出安全,没有批评,则在中午1点钟的吃饭休息时间重播。

节目框架确定好后,孙玉胜给节目取名《新太阳60分》(即《东方时空》),开始招兵买马。

时间是孙玉胜找来的。在楼道里,孙玉胜问时间,是否愿意到早间节目负责人物栏目?时间当时表示要想想,两三天后,时间答应了。

另外3个栏目的制片人也是央视在编的正式工。童宁找来了《观察与思考》的王坚平,请他出任点歌节目的制片人。新闻栏目“焦点时刻”的张海潮是自荐来的,此前他是科教节目的编导。后来,他们被称为《东方时空》“七君子”。

生活栏目的制片人一直没有找到,一开始由梁晓涛兼任,最终由陈虻接任。

央视财务部门最早给《东方时空》招聘人员定工资的标准,是参照清洁工的工资标准制定的,每月工资280元。人事部门说,招聘人员是临时工,不能提干、评职称,不能享受住房分配和北京户口;保卫部门说,不能给临时工发放正式的工作证和央视出入通行证。

此外,央视的财务报销也是一个问题。过低的差旅费让新闻前线员工住不起好宾馆,伙食补贴也不够,往往要自己贴钱;电视新闻讲时效,却只能坐火车、汽车出差采访,原因是只有厅局级以上的级别才能坐飞机。员工招聘是人事部门统招,再分配给每个部门,部门再分配到节目组。当时央视基本还处于这样保守僵化的体制下。

“孙玉胜当时给制片人一个特权,就是制片人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在我的这个小环境里面,去做跟我价值观相匹配的任何东西。只要你有才华,合适我的要求,不管你有没有北京户口,有没有档案,原单位是否放你,你的外貌形象、你的普通话是否标准,都可以来‘东方之子’展现你的才华。”时间回忆。

《新太阳60分》样片出来后,杨伟光发现了问题:“不能用‘新太阳’,会有歧义,东方红,太阳升,老太阳是毛泽东,你是不是要否定毛泽东?我说不行。孙玉胜当时很坚持,说这个好,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说很多人不一定按你的思路走,大多会按照政治的观念走,最后如果出了毛病,人家是不会找你的,肯定找我。”孙玉胜和节目组争取无效,后来按照杨伟光要求,重新取了几个节目名,杨伟光看中了“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5月1日开播后,从管理高层到普通观众,都很满意,社会反响很好。如今的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他的著作《十年》里写道,“当时的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杭州主持一个座谈会上,表达了他对《东方时空》的褒奖。”

节目质量高,广告商也来了。20万元借款,节目开播一个星期就还给了台里。原来《东方时空》5分钟广告开播时填不满,不到4分钟,30秒钟2500元;开播一个月,广告延长到了6分钟,因为供不应求,广告最后变成了10分钟。一年时间里,30秒钟的价格上涨了十多倍,接近3万元。年终结算,《东方时空》的广告总收入高达5000万,第二年接近1亿。开播10年,上交广告收入超过10亿元。

汇聚了一批优秀主持人

时间当时很发愁,在央视内部,他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只能到央视外社会上找人,只要人合适,专职、兼职都可以。第一批进《东方时空》的人,很像今天的“”组织,都是通过熟人相互推荐的方式进入《东方时空》工作。

白岩松当时在《中-国广播报》当编辑,时间“开着个雪铁龙、手里拎着个包,拿着个大哥大,像是江湖中人”。白岩松不敢在办公室谈兼职工作的事情,把时间拉到院子里的自行车棚附近聊天。白岩松把几篇采访香港歌星的稿子给时间看,时间看了一两篇对白岩松说,“你就是我要的人。”

没有样片,时间描述了一个节目的概念,但“兼职”在当时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几天后,白岩松到了《东方之子》在亚运村汇园公寓租的演播室。时间把白岩松介绍给栏目组同事:“这是我请来的策划,白岩松。”结果当时的主持人胡健接了话:“我还以为你请来一个老头,没想到请来的是这么一个小破孩儿。”她说完起身就走了。

白岩松就当了兼职的策划。他当时主要给胡健等主持人策划选题,准备采访资料,设计问题。“时间身边当时高人很多,郑也夫、张元、吴文光、段锦川,我不过是一个帮他做具体工作的人。”但时间没料到,胡健和当时特约主持的学者专家一样,根本不听白岩松的建议,不采用白岩松设计的问题。

“后来有一天,我和时间,还有摄像师在一起看一个纪录片,时间突然说,‘你当主持人吧。’我说‘坚决不’。摄像师当时插了一句,‘白岩松做主持人,刚开始人们可能不接受,但时间长了,可能大家就会接受。’这句话打动了我。”白岩松回忆说。

白岩松当时不敢出镜,是怕单位领导看到,发现自己在外面兼职。后来时间打消了他的担心,“你见过早上有人看电视吗?没有人啊,谁会看你啊?等单位发现,估计是半年、一年后,到时候如果不让你兼职,咱们再合计吧。”白岩松就这样当了主持人。

水均益的同事盖晨光找他,约他一起为《焦点时刻》做节目策划,找选题、写策划方案,挣外快,在请示领导获得同意后,他答应了。然后张海潮就到了新华社,在大楼的咖啡厅与水均益谈合作。做了几期《焦点时刻》的节目后,张海潮让他出镜当了主持人,理由是“外形合适,节目也是你策划的”,和《东方时空》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目标一致。

水均益录制的第一期节目是“柬埔寨大选”,第一期节目做完,第二天早上就播出了。

后来,为保留核心的业务骨干,央视给了《东方时空》一部分进人指标。工作不到几个月,白岩松就作为正式员工调入了中央电视台。一年后,盖晨光从新华社调入中央电视台。又过了一年,水均益从新华社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是央视引进的最后一人。

崔永元是后来特批调入央视的正式员工。他给《东方时空》帮忙做的第一个节目,是开播一百期特别节目,他当时是兼职的编导,除了选题撰稿外,他还给画面配音解说。《东方时空》三周年特别节目,时间让崔永元当了导演。这个节目让时间觉得,崔永元可以当主持人。

后来,时间办《实话实说》的时候,试了几个主持人不理想后,他提议让编导崔永元试试。

敬一丹和方宏进是孙玉胜找来的。“当时,孙玉胜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准备办一个每天播出的舆论监督的栏目,他想到了两个主持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北京电视台的方宏进,让我考虑一下。”敬一丹对记者回忆说。

敬一丹很慎重,考虑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加入。

逼出来的用人机制

《东方时空》90%的员工,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北漂”,这些临时工是《东方时空》干活的主力,是制片人一个个挖来的。

王志开始在湖南电视台新闻部工作,时间在湖南出差采访时,王志是地陪。“当时我们挺谈得来的,在湖南台还有个人,她叫罗芳华,小姑娘很泼辣,一看就是湖南妹子。我说我们要新办一档节目,你做事挺麻利的,如果你愿意可以到北京去工作。后来罗芳华就来了北京做编导了。”

王志当时没有来,他当时舍不得离开湖南台。后来罗芳华到湖南采访,时间打电话让王志配合,节目做完了,时间让他一起去北京,看看节目。

时间请王志吃饭,劝他加盟《东方之子》,当主持人。王志不相信,认为时间是开玩笑,时间回答说,“你明天就去采访骆玉笙,试试看,不行再换别人。”

第二天,王志去了骆玉笙家里,采访很顺利,很自然地聊天。这个节目播出后,王志就来了《东方时空》。

周兵和张朝夕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周兵分配回老家甘肃,在兰州电视台工作。张朝夕作为优秀毕业生,留在在北京,在当时的能源部电教中心工作。“两个人一个宿舍,工作环境也很好,上班不累很舒服,但就是没有成就感。”最终,张朝夕扔掉了公务员编制,加盟了《东方时空》。

三个月后,张朝夕又向时间推荐了同学周兵。“作为一个在兰州电视台工作的人,去中央电视台工作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周兵决定辞职,扔下铁饭碗到《东方时空》打工,家里人全部反对。

张朝夕当时让他做了两个《东方之子》的样片,送到北京。时间对他很满意,其中一个拍藏族的人物,就在《东方之子》里播了。

最终,周兵选择辞职离开,还给单位交了7000块钱赔偿费。1993年10月,周兵到了北京,住到了《东方之子》的集体宿舍里。

各栏目组为了省钱,《东方之子》在六里桥租了一层地下室,机房和宿舍在一起,一个男生宿舍,一个女生宿舍,其他的都是工作用的房间;《焦点时刻》租了一家旅馆的一排房间,机房和卧室都挨着,生活和工作也在一起。《生活空间》在北医三院电教中心租了办公房。

《东方时空》的竞争非常激烈,工作节奏快,考核压力巨大。栏目组“宽进严留”,谁都可以来,但最终能留下来,完全靠个人的能力和吃苦耐劳。

王志回忆,当时的栏目组是这样用人的:以前什么专业什么身份工作不管,就管你干活。节目好坏的标准只有两个:观众的评价,观众来信反馈;另外一个是社会反响和美誉度。只要贴考核的墙上季度奖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编导就会被新人替换掉,卷铺盖走人。

其实,时间自己也没有安全感。《东方时空》的节目承包方案,打破了央视节目生产的体制,在央视铁板一块的体制外,开辟了一个特区,用企业的运营方式支撑事业体制内的节目生产。

孙玉胜把经费管理权和用人权下放给各栏目的制片人,给各栏目确定年度经费总额,人员招聘、财务报销、人员薪酬、办公场地等,均由制片人负责,制片人成了栏目创作、组织、管理核心。作为总制片人,孙玉胜只考核节目的质量好坏,节目办不好就换制片人。

时间回忆,包干制度建立了《东方时空》最核心的管理理念:“彼此信任,一级信任一级,这是非常高级的人事管理关系,你要让他做,你就要信任他,他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他只有拼命去做好,才能觉得有报效感。”

正是充分的放权,《东方时空》4个栏目组相互竞争,央视的新闻改革开始了,《焦点访谈》出来了,《实话实说》出来了,《新闻调查》、《面对面》、《高端访谈》也一个个出来了,后来还有了24小时的新闻频道。

“不正常”令人怀念

白岩松把《东方时空》最初的那段岁月,称为“一段不正常的岁月”。

“《东方时空》那个时代不可能重复了,一个人好就留下不好就开掉,现在《劳动法》不许可,十几个人往地下室一住,找个保姆做饭,天天谈工作不顾日常生活?如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时代终于正常了。”白岩松对记者说。

《东方时空》里的临时工在当时的央视体制里是受到歧视的。

孙玉胜为“不正常”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解决临时工外出采访没有证件的难处,制作了“东方时空采访证件”,得到领导的支持和认可;接着又和台里保卫处商量,给临时工办理了中央电视台大院“临时出入证”。在经济待遇上,做到了临时工和正式工一样,同工同酬,按劳分配。

而如今,许多《东方时空》老人所怀念的,是当时的“不正常”。

这些年里,《东方时空》也在不断改变。早期的体制外的“特区”,已经被纳入到央视现行体制中了。

制片人的权力变小了。因为《劳动法》出台,《东方时空》的淘汰用人制被中止,对外招聘统一由人事部门负责,合同和试用期全都按照法律规定;“英雄不问出处”的现象也没有了,大学本科文凭必须有,普通话不标准不合格,别想当主持人。

“现在回想我们这批主持人的成长,真是具备天时、地利,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哪个电视台,哪个栏目,让这么多人来尝试,试了行不行是观众说了算,节目说了算。……要是现在,我的普通话肯定没戏,估计不是我一个人没戏,很多人都没戏。”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担任校长助理的王志回忆。

如今的央视,有了新大楼,看上去,一切都很好,但周兵觉得,有些东西渐渐没有了。“电视的理想,激情、热情,团结友爱,相互支持,对品质的追求,不断的创新,一直做先锋,不喊口号,实实在在地拿出漂亮的节目给大家看,这些东西慢慢就没有了。”

在时间看来,2000年《东方时空》由150分钟被调回为45分钟后,新闻改革已经名存实亡,《东方时空》开始走下坡路了,如今《东方时空》还在,也只是保留了过去的名字和标志而已。

2008年12月底,陈虻因患胃癌,抢救无效去世。他的离开让很多在《东方时空》工作过的人伤感,他们终于意识到,《东方时空》这一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在陈虻的追悼会上,时间感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孤独,“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战友没了,战壕也没了,再也没有冲锋了……”

和老同事们不同,白岩松不愿意总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回忆《东方时空》,我觉得该思考的是,我能不能做一个很牛的中年人,再过十年、二十年,再去思考,我怎么样做一个更牛的老年人,作为目前仍然在央视的一员,我面对的挑战是,我们这些既得利益者,能不能像当初我们的领导那样:去给今天的年轻人更多的空间。”


上一篇:在水上绘画的孩子
下一篇:国家的老人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