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微--BO上,一段从初中开始,延续了13年的感情触动了大众泪点。谈恋爱如同跳双人舞,彼此接触却不感觉被束缚。步调一致,你进我退,即便偶尔望向不同的方向,却始终朝同一个方向移动;时快时慢,时而停下来欣赏对方旋转,时而伸手将对方拉入怀中。 ——
这两个人初一就在一起,先后经历了高中不在一个学校,大学不在一个省,毕业后一年半不在一个国家,整整在一起13年,然后在今天(4月6日),他们结婚了:"我们一直从14岁恋爱到27岁,今年我们结婚了。我们只是想证明14岁的爱情不是叛逆,而是过早遇对了人!"此时台下的人早就泪奔了。
童话故事里,婚姻被看作是一个美满的结局,因为从此王子和公主就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只是另一段人生旅程的起点。
早不等于好
根据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目标和需要克服的危机。
青春期(12-18岁)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主张,总想摆脱成年人和长辈的限制,自我意识越发强烈,迫切想要独立。因此这个阶段又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和"第二叛逆期"。伴随着生理的快速发展与成熟,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产生"青春期骚动"。这个阶段的恋爱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爱慕型:这类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的青春期恋爱现象。这类青春期恋爱十分常见,而根据爱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专长型和品性型。
2、好奇型:指因为对异性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随着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3、模仿型:指由于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恋爱的现象。
4、从众型:由于周围的同学或朋友都在恋爱,为了降低离群焦虑而恋爱的现象。
5、压力型: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恋爱现象。这类人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却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在"谣言"或者"绯闻"下,迫于压力而产生爱慕之心。
6、愉悦型: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恋爱。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7、补偿型: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家庭生活中或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8、逆反型: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部分家长和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逆反心理。
从上述八种恋爱类型来看,十四岁时候的恋爱动机并不会比二十四岁更端正。青春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克服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尚不成熟,谈恋爱带来的益处和弊端也因人而异。因此,不必懊恼十四岁时的你因为害羞没敢和同桌女生讲话,要知道你并不会因为这样而错过好姻缘。
距离不一定产生美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承担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奉献。而亲密感的获得正是成年早期(18-25岁)的主要任务。
这个年纪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翻身做主",因为从一定程度上逃离了家长、老师、学业三座大山的压迫。但敌人总是前仆后继,距离就是个惹不起的小人。撵走它,那么感情会像焰火一样,华丽绽放后迅速凋零谢落;可是如果不加限制让它寄居在感情之间,那么最终滋养起来的可能是越不过的陌生与隔阂。
最好的距离,应当如同一支双人舞,彼此接触却不感觉被束缚;而最好的恋爱,可能也应当如同一支双人舞,行进时,步调一致,你进我退,即便偶尔望向不同的方向,却始终朝同一个方向移动;即使没有交谈,也能洞悉对方的想法,时快时慢,时而停下来欣赏对方旋转,时而伸手将对方拉入怀中……
但要跳好一支舞,并不容易,这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和共同努力。但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擅长舞蹈,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等待舞伴的成长。时代所提倡的"高效"、"快速",让爱情也带上功利性和竞争性,却让我们丢失了与对方一起共同成长的耐心和信心。我们想要一个"对的人",就像想要买一份快餐一样,想要省掉时间省掉精力,直接享受成果。但是爱情与婚姻的功能并不是成就美好,美好是两个人一起实现各自圆满的过程。
这对启程早、行程长的新人或许在最初不曾被看好,但仍然跳了一支羡煞旁人的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是否能够像从前一样处理距离问题,是否还能保持相同的步调成长,是否能一起度过中年危机……或许等到他们都白发苍苍那一天再谈"十四岁的爱情不是叛逆,而是过早遇对了人",更能打动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