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领域陷入一场大辩论,网上出现很多反对小米的声音,从产品创新的抄袭到商业模式的缺陷,乃至对小米互联网思维的质疑。对于小米模式的疑问,反映出人们对于互联网领域发展趋势的焦虑,未来的创新在哪里,是技术还是模式?
小米手机捧红了互联网思维,其核心是快速、极致、专注和口碑。以营销、设计与生产为核心竞争力的小米模式开拓了巨大的蓝海市场,然而受制于知识产权,小米在海外拓展将面临挑战。不过,雷军自信小米的模式可以被复制到很多企业,因此不遗余力地进入机顶盒和家电等新领域。
著名的电商凡客诚品,在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业绩起落后,也试图在衬衣生产领域复制小米的互联网思维。陈年听从了雷军的意见,矫正当年的盲目扩张,回归到最基本的白衬衫,打算专注于产品,积累口碑,重新起步。质疑者认为,小米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新时代商业模式,迷信雷军模式,难以重振凡客。衬衣不是电子产品,不适合极致的做法。
不少人认为,华为其实是更值得尊敬的企业。华为在互联网时代冷静思考,坚持乌龟精神和李小文精神,专注技术,实施开放合作创新,老实缴纳专利使用费,最终以价格的优势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
所以,华为的创新模式经常被作为反对小米模式的样板,有文章题目就是在技术面前,所有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华为所代表的技术派,追求工业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任正非认为企业创业可以不从1+1做起,在创新的过程中留下买路钱,支付给跨国企业各种必须的专利费用,整合全球技术资源进行创新。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到底应该崇尚模式派还是技术派,引人注目。小米和格力的--读约持续了一年,董明珠调侃地说灭小米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媒体希望小米和格力之间的--读约是万达和阿里的延续,其实这体现了传统制造行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思维模式的鸿沟。传统制造业企业到底是摒弃还是拥抱互联网,它们面临着抉择。针对格力的挑衅,破格联盟的出现,使得这种争斗显得扑朔迷离。
物流整合同样成为争议的话题。在互联网领域,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做平台,平台思维强调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物流成为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按照市场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这些配送服务可以交由一个成熟的物流企业来完成,可能更加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所以,阿里巴巴作为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最初一直避免进入物流行业经营。但是,近年来随着淘品牌的不断壮大,很多阿里平台上的电商规模都达到10亿元级别,如果还是依赖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的能力将很难打造,长期的竞争优势可能弱化。所以,马云决定投入千亿元来做菜鸟物流。
从另一方面看,当电商纷纷建设自有物流,他们的员工人数和企业固定资产就将不断扩大。物流分拨中心的布局、信息系统的建设、大量配送员工的招募,电商企业的确存在着物流系统的重复建设,能否提升效率,物尽其用,将是摆在电商物流前的一道难题。
不知不觉,互联网进入了口水年代,其实这毫无必要。互联网领域需要多样化的创新,无论是小米的模式派,还是华为的技术派,无论是小而美还是巨无霸,任何商业模式都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互联网思维固然很重要,但是创造出用户需求的价值才是王道。
所以,市场不存在单一的创新模式,百花齐放才能构成最生动的商业世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小米和华为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两种未来,无论技术还是模式,做到极致就会受到用户欢迎。华为的技术坚持固然值得称道,但在很长时间里,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模式派创新在国内市场将继续大行其道。因为资源整合的余地还很大,消费痛点还很多。不少痛点,技术派的飞机和大炮打不到,大概就得靠模式派的小米加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