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回国,小聚时,她向我提起了德国儿童教育的现状,听来感触颇深,也很受启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为了改变希特勒法西斯baoli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模仿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他们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还会有baoli倾向。目前,这种以饲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会为其买来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性情温顺的小动物,耐心地教孩子喂养,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恤弱小。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会安排大家轮流喂养幼儿园的小动物,并定期组织评比,把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评为饲养明星,给予适当的表彰。德国的中小学,更是将善良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经常开展诸如善待生命、我与小动物等讨论,很多学校还在作文课中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开展善待生命作文大赛,鼓励孩子用自己平日里的观察,或者饲养动物的心得,去捕捉、记录那些善待生命的事例。优秀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诵,并在学校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
朋友德国房东的12岁小女儿丽塔,曾在一次作文比赛中,用充满爱怜的口吻描述自己为一只受伤的小鸟治伤的故事看着小鸟腿上的伤,我心里难受极了。妈妈拿来酒精,教我给它擦洗伤口,棉签一碰到它的伤口,它就双腿乱蹬,发出阵阵可怜的哀鸣。它一叫、一蹬腿,我的心就缩到了一起,浑身打颤。我知道,是酒精让它感到疼,我责怪自己用力太重,低声向小鸟道歉:对不起,都是我不好该作文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
或许正是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贯彻着孩子们成长的始终,现在,许多孩子都能够自觉地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为身体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等,善待他人在德国的小孩子中蔚然成风。
德国人有这样一种心理默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因此,在德国的家庭和学校里,那些对小动物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训导,重则要受到惩罚。如果这些办法都不奏效,孩子就会被送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如果孩子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了行为上,学校的处理是相当严厉的。比如对那些在学校里恃强凌弱、表现恶劣的小霸王,学校的态度非常鲜明坚决处理,决不姑息。凡经过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学校会果断予以开除,然后再送到政府专门设置的不良少年管教所进行教育。
此外,德国的家长和学校还鼓励孩子节省自己的零用钱,将它积蓄起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者捐献给有关部门,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逐渐培养孩子的善念和爱心。
我想,这也正是二战后德国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