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则儿童故事精选:李白的睡前小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9则关于李白的故事大全,点击查看更多故事大全李白的故事大全:(1):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的故事大全:(2):
1铁杵磨针的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注音】tiěchǔmózhēn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
【出处】《方舆胜览》
【简介】铁杵磨针(tiěchǔmózhēn)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可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出自何艺浩之手,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近义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成语举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李白的故事大全:(3):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许多赞美山河的诗,至今被人们传诵。李白的诗,不是单纯写景,而且饱含着他的爱国感情。
李白少年的时候,就立志为国效力,贡献自己的才智。可他性格直爽,又不愿意巴结权贵,所以一直不被统治者重用,有一次还差点被流放到边塞。他宁肯不做官,宁肯受穷,也不向那些人屈服。于是,他把一腔热情都寄托在奇山丽水之间,把自己化在了祖国美丽的大地上,用诗来赞美,来歌颂。比如他写长江三峡的激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庐山的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钱塘江的潮水:“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写秦岭的险要:“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黄河和长江在他的笔下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在李白的诗中,祖国的山河多么壮美呀!他正是陶醉在这块土地上,才誓不改志,坦然地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故事大全:(4):
轮流讲鬼故事地恐怖电影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极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这位伟大的诗人小时候就很聪明,不过却很贪玩,不爱学习,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学堂,四处捣蛋。
一天,李白又逃学了,调皮的他带着弹弓,准备去后山打鸟。最恐怖悬疑惊悚的鬼故事小说是什么路过山下的小溪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正吃力地磨着一根粗粗的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微笑着说:“磨铁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将这么粗的铁棒磨成鱼尾裤是的图片恐怖女鬼故事恐怖巴车鬼故事的图片绣花针?怎么可能啊!”小李白脱口而出,惊讶极了。
这时,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动作,信心十足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总有一天能将这铁棒磨成绣花针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气让李白非常感动,想想自己平时贪图玩乐而荒废学业,李白惭愧极了。他拜别了老婆婆,马上回学堂上学去了。此后,李白再也没有旷课逃学,不仅如此,他还坚持博览群书。经过不懈努力,李白终于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的故事大全:(5):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盛唐则滋长了李白的灵气。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的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他才华横溢却也狂放不羁,他至情至真却也愤世嫉俗。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他渴望成为姜太公式的宰相,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个梦想。诗人总是有梦的,可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比起李白的狂放,李煜的确显得忧郁了许多,尽管他们一个是臣,一个是君,不同的时代成就了不同的诗人。
李煜不是一个好主子,却是一位真词人。他的词中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对故国的怀念,都写得哀婉动人,含蓄深沉。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对生命才有了真切的领悟,他曾有无限江山,终于落得个故国不堪回首。有感于相见时难别亦难,问君能有几多愁,于是他写下了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切诗句。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李煜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风和日丽、玉楼瑶殿般的诗意生活。词人的气质与情怀注定李煜成不了一个好帝王,可他深邃绝美的诗词已远远超越了他的王者身份而留给了后人。
李白的故事大全:(6):
1李白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李白的故事大全:(7):
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
杜甫有一句写李白的名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大部分人关注的往往是后面两句,觉得李白真是率性而活,狂放到连天子叫他都不去的地步。
其实前面两句,仔细琢磨一下也很有意思。你会发现,他之所以频频在长安酒家喝醉,实在是因为在玄宗一朝,官员下馆子、住旅馆的福利太好了。
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而且唐代没有蒸馏酒,酒精度数不高。这一斗酒,搁到现在,差不多就是六瓶普通装啤酒。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
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
换句话说,这一斗酒下去,一匹突厥敦马或者二十斛米就没了。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
当然,这是把诗里的虚指实算了,真正的价格肯定不这么回事。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李白下馆子李白的故事大全:(8):
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
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都没有一个人识得。
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关注。
李白问明状况,道:“可惜我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马上向唐玄宗作了报告。唐玄宗赐李白进士落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现在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SHA,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复兴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背后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空上朝,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啦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天子,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snake)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动。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赞叹道:“天朝有仙人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白的故事大全:(9):
正值暮春时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朋友的陪同下,到黄鹤楼来游玩。他原在长安,只因高力士和张垍屡向唐玄宗进谗言,才上表辞官,来遨游山水的。此刻,李白凭栏眺望了一阵江景,就倒背双手,仰脸阅读楼上的题诗。读了一些,不觉怦然心动,提笔凝思,正待书写。忽然看到崔颢题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被江上使人愁。
看罢此诗,李白连声夸道:好诗!好诗! 望着绿树掩映的汉阳城,芳草萋迷的鹦鹉洲,翻波涌浪的长江水,李白的脑子里虽然跳出了一些诗句,但同崔颢的题诗一对照,又自愧弗如,几次提笔,都停了下来。 你平日写诗,倚马可待,今天朋友们有些迷惑不解了。 唉!李白感叹一声,说道:崔颢的诗写得太好了。此乃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完,感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