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妈妈因9岁儿子的英语学习问题来找我帮忙,我回答了问题,还和小孩聊了几句。后来妈妈让孩子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说通过这封信,让孩子向我保证要好好学英语。信是这样写的:
蔻蔻阿姨: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和我谈话。您的这些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好好学英语,将来长大出国留学,像您一样读--BO士,做祖国的栋梁,为国争光。
这个孩子在和我聊天时,可以很正常地说话,很开心地笑。他说自己并不喜欢英语,爱看漫画,还和同学一起画漫画。比起感谢信,我更珍惜孩子边笑边对我说:我那天画了个叫〇的调皮鬼,它只要飞到你的裤子里,你就会放又响又臭的屁。我和同桌都笑死了。
可孩子只要和我说到漫画,就会被他妈妈打断:你都那么大了,看什么漫画!快把英语方面的问题问一下,学英语比看漫画有用!
可能就是从这些不被珍视、尊重的爱好和心声开始的吧,孩子在父母面前一点点隐藏自己,不再说真实的孩子话,而说出让大人喜欢听的话。
上次去巴黎,在圣母院前看到很多游客在抢占最佳位置拍照留念,包括一队中-国游客。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站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前,抬头向上专注地看着什么。突然传来一个焦急的女声:你在干吗?快过来拍照,快点!妈妈,我在看顶上的雕花,那个纹路看什么看,快来拍照。你要看雕花,让爸爸拍下来,你回家在电脑上想放多大看就放多大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小女孩跑过去了,她妈一把拉过她,面对着大汗淋漓举着相机的孩子爸说:看爸爸,笑!多拍几张!本来还是一脸不耐烦的孩子妈刹那间对着镜头笑靥如花。拍完后,她似乎忘了让孩子再去看看顶上的雕花,更别说让孩子爸拍一张建筑照片了。
之后,妈妈搂着女儿边走边不断启发她:巴黎圣母院,咱们亲眼见了哦,可以好好写篇作文了吧?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你以后若不记得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就想想巴黎圣母院的样子。它还是一本名著的书名,对不对啊?这本书是谁写的啊作文开头你怎么写啊
随着他们走远,声音变得断断续续,和孩子妈滔滔不绝的兴奋相比,孩子恹恹地沉默着。
本来是那么费心想教育好孩子的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和时间,让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巴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巴黎呢?难道非要千篇一律地写:爸爸妈妈带我去巴黎看到了雨果小说里的巴黎圣母院,它很美丽,是哥特式建筑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啊!
最近,一个熟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她8岁女儿写给她的生日卡:妈妈,生日快乐!您辛苦了,我长大后要好好孝顺您,让您开豪车、住豪宅,凡是爸爸不能为您做到的,我都会为您做到!的确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可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用这种语言和价值观来表达祝福,我还是不禁感慨。
比起中-国孩子,荷兰孩子则显得笨拙和幼稚得多。
先生的表妹过生日,她7岁的儿子给她写祝福卡片:妈妈,我爱你,最最爱你。你的腿很长,很漂亮。爸爸和我祝你生日快乐!他还做了12张叫作帮妈妈礼券的字条,她要是累了、闷了可以撕下一张,让儿子或老公做字条上的事。比如:帮妈妈洗车和爸爸一起逗妈妈开心,要让妈妈笑一个小时给妈妈采一束花,插在妈妈床头他有很多字不会写,是用画表达的,那么孩子气,可是又那么有爱。
能不能就让孩子自由放松地说孩子话呢?不大、不空、不长、不远,但它会让你笑,让你暖,让你思考,让你通向那个小小的内心,看到里面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他可以慢一点,也可以笨一点,但他可以按他的节奏和方式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