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2音乐家聂耳的故事之名字由来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总经理给聂守信送礼物,并称他为“聂耳--BO士”。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聂”)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3音乐家聂耳的故事之聂耳小时候聂耳的父亲去世较早,家境十分贫寒。小聂耳要上三年级了,在学校马上就要开学的时候,他家里还是没有交学费的钱。
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什么书?”“上课的书哇。”小聂耳回答,他从书包里拿出两本用香烟盒纸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一个夏天的傍晚,聂耳听见邱师傅家里飘出了悠扬的笛声。聂耳被这悠扬的乐声所吸引,听到这样的音乐,那些恼人的事情,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聂耳常去听邱师傅吹笛子,听熟了,就抽空问邱师傅吹笛子的方法。邱师傅见这孩子爱学,也愿意教。过了几天,聂耳就能吹出几支简单的曲子了。
从此,聂耳迷上了音乐。有了音乐的陪伴,聂耳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后来,聂耳又学会了演奏二胡、三弦、月琴、风琴,他成了学校学生音乐团的组织者和指挥。
4音乐家聂耳的故事之母亲的歌让他着迷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店。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店的楼上,原名紫艺。不久,父亲死了,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十六岁那年,聂耳终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