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和他当年与中-国远征军盟友在一起的照片
93岁的伯纳德马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BO物馆里,与23岁的自己不期而遇。2014年8月30日,这位前美军上尉来北京参加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开幕式。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推到一张黑白照片旁,照片中,一名背着行军包的美--国军官和一名戴着钢盔的中-国士兵站在缅甸丛林里的一条小路上,互相帮忙检验对方的--。
照片中那个低着头、看不清脸的年轻军官就是马丁。70年前,他作为美军突击队的一员,与中-国远征军一起从日军手中抢回缅甸密支那机场,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改变了中-国西南的战略形势。
4年前,邓康延和朋友们要拍摄一部和抗战老兵有关的纪录片,他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待了22天,寻找当年的影像资料。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把一摞摞蒙着灰的老影像、老照片翻出来,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被打开。在这些乏人问津的旧物里,这群中-国人发现了一段失落的记忆。
展板上每一幅黑白照片背后,都曾有一个有色彩的生命。12岁的上等兵李乐贝(音)曾站立起身连续向日军投掷了两整箱--,摄影师摁下快门的那一刻,他正仰着头向两名美军联络官炫耀手里的汤姆式冲锋-。一群年轻的中-国退伍兵用双拐支撑着失去小腿的身体,他们在康复营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打铁、编织、木工,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和他们讲话时,摘下了头上的帽子。
还有一些属于温情的记忆,让这些士兵在硝烟中得以喘息。一位年长的中-国男子挑着担子,装着所剩无几的家当回到被焚毁的腾冲城里,向路边的一名美军军士借火点燃了香烟;二等兵唐纳德将一间缅甸房屋的木板改造成一个冲浪板,光着上身在丛林的河里快活地滑水;技术军士詹姆士举着钉锤,像击落日军轰炸机一样,在墙上留下一片飞蛾残骸,嘴里还嘟囔着:这就是残酷的战争!
这些来自正面战场的照片,让观众得以了解中美军人的作战与生活。有人跟邓康延说,展览和纪录片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但也提醒说,要注意尺度。什么是尺度?我觉得真实就是人类最大的尺度!邓康延说。
马丁记得,在缅甸丛林中休息时,突然遇到一队中-国士兵,脸上带着微笑,伸出手指比出胜利的手势。他们身上的负重是美军的两倍,里面还有炊具,一边走一边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当我们的空投食物丢失或者被抢夺时,真的很感谢他们带了所有的厨房用具,我们只带了背包、三天的补给和一把铲子。马丁说。
左图为赵振英当年在南京受降仪式纪录片中的影像
一次,美军突击队进攻一个被日军占领的村庄,早上6点发起进攻,10点得到了中-国军队的支援。我们的军官说,希望中-国军队能离我们近一些,否则我们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为--军队有800多人,而我们只有200多人,如果没有英勇的中-国军人的支援,那场战争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中-国士兵是一群非常厉害的丛林战士。没有中-国士兵我们是不会成功的,不会!
整个战争中,马丁的部队伤亡率超过85%,中-国军队保护我们,我活了下来现在我们穿的夹克、T恤衫、鞋子都是中-国制造的他笑着说。因为拍摄纪录片,邓康延也接触过很多中-国老兵,他们和这个嚼口香糖、戴鸭舌帽的美--国老人相比,大多满脸沧桑,而且不敢说话。一同出席这场展览开幕式的,还有98岁的中-国老兵赵振英。他曾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还担任过南京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警戒工作的警卫营长,见证了受降仪式的全过程。但在文革中,因为曾经的国民党军官身份,他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
赵振英的儿孙并不知道他参加过南京的受降仪式,他觉得自己是因为这段丑历史才坐的牢,因此谁都不想告诉。直到几年前,赵振英的故事被邓康延的团队拍成纪录片《发现少校》后,经媒体报道,他才在晚年得到了迟来的尊严。如今,赵振英坐在轮椅上,声音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那种洪亮,他说,能亲身经历那个历史时刻,是一生的荣耀。
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被带进了坟墓,或者仍然隐没在民间。展厅里的最后一块展板上,并排陈列着两组照片。一组照片,是几位依然健在、年逾九旬的中-国老兵肖像。另一组,是在印度和缅甸土地上竖起的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