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是清华大学开学的日子,在3374名本科新生里,只有13岁的范书恺成为迎接闪光灯次数最多的校园明星。初次见到范书恺,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感到惊讶,称赞他少年老成。
范书恺出生于山西省河曲县,父亲范相是警察,母亲王静是教师。负责任的优秀父母,给予了他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成长环境。王静深有感触地说,从小就要把孩子朝好的方面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小时候形成坏毛病,以后就不容易纠正。
在范书恺刚会说话时,母亲就用彩笔在墙壁、物品、广告牌上面写字,有意随时随地用规范的语言教他认识汉字、认识各种事物。王静还经常带着他看图画书,边讲述故事边指认书上的字和词语。
坐在院子里的小书桌前,父亲喜欢利用玩具、扑克牌或者象棋与范书恺做数字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教他认识数字,练习简单的运算。
在父母的指导下,范书恺很快就显现出读书学习的天分,只有两岁的时候,已经认读1000多个汉字,能口算10以内的加减乘除。
发现范书恺记忆力和领悟力特别好,学习起来不费劲,为了更好地培养他,母亲就专门买来教学挂图,并借到五年制小学课本教他,从拼音、字母开始学习,同时练习书写,让他在教育下成长。
语文的学习,母亲按照课本字、词、句、段、篇,对儿子进行听、说、读、写、记的教育,尽力把文章理解透彻,要求背诵的课文,尽量能够背诵。
数学的学习,父亲并没有根据学校教材对范书恺进行系统的教育,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凭借范书恺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
英语教学主要选择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新概念英语》,王静还买来整套光盘让儿子练习听力。与此同时,范书恺也学习其他各种课程。
父母自制了小黑板,购来小桌凳,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在房间里、院子中教范书恺读书学习,练习做题目。他们几乎每天都教儿子,在家总是围绕着孩子转。
范书恺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三年级,而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学习,不仅学会了不少知识,而且养成良好的品质。
4岁那年,父亲给范书恺做三年级的测试题。由于儿子得到的分数比较高,范相准备将他直接送进小学读三年级。可惜校长没有答应,顾虑范书恺年纪太小,容易在楼道里摔倒。
被劝回家里,范书恺继续在父母的指点下学习,学完小学的主要课程。第二年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征得学校同意后,把儿子送进河曲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学习。
当时范书恺只有5岁,老师担心他上四年级会很困难,便试着让他做了一份数学试题。范书恺不但很快就把试卷做出来,而且全部做对,现场的老师很惊讶。
尽管刚开始,范书恺不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可是只过去几天,就逐渐适应了。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他居然取得全年级第一名,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从小学五年级毕业,范书恺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河曲县实验初中。进入初中后,父母重点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范书恺勤奋学习的习惯从未间断,每天的学习、生活很有规律。经过3年学习,他圆满完成初中学业,中考居然考了604分。为了离家近上学方便,以及便于照顾,父母让他在河曲中学就读。
虽然年龄很小,不过范书恺表现出超过多数同龄人的自律。他反应非常快,在学校能紧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步骤,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放学回家后还要系统学习,每天都坚持做到将疑难问题弄清楚。
在平时的学习里,范书恺养成了学习紧凑、不拖拉、注重效率的好习惯,形成严谨、认真、有计划、有毅力的好品质,这样的好习惯、好品质伴他度过了3年的高中生活,各科学习均衡,成绩稳定。
到高三时,范书恺忽然意识到自己离最优秀的目标还差很远。看到儿子的忧虑,母亲告诫他,对于勤奋的人,天下无难事。在王静的陪伴下,范书恺基本每天夜间12点半才睡觉,第二天凌晨5点50分就起床。
从河曲中学高中部244班毕业,参加全国高考后,范书恺估分605,结果分数出来,他以601分的好成绩,成为河曲县2013年应届高考理科状元。
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山西有专项生的惠民政策,清华大学在山西有3个专项生指标,在全省实施专项生计划的36个贫困县,只有一个考生分数高过范书恺,父母和老师便支持他填报清华大学,后来他果然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成为年龄最小的新生。
范书恺从来不参加补习班,他的成功主要源自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形成的良好习惯,并具有坚强不屈的毅力,能够持之以恒,自学能力特别强,学习上没有松懈过,他的辛勤付出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