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从第一份工作起控制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在35岁时达到理想的,期望的阶层。即便拿着同一所大学的文凭,因为专业的不同,因为第一份工作的不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的最高峰也有天壤之别。 ——
电影预测未来里,尼古拉斯·凯奇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顺利躲开了--读场保安和警察的追捕。他长着苦哈哈的苦瓜脸,在影片中很少有快乐的笑容。其实,真有预测未来能力的人睡觉都能笑醒。比如预测中奖的--,或者--读球的输赢,全是生钱的道道。
现实中当然没有百发百中的预测术,但概率性的猜测还是很有准星。比如,做5,000人的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你需要什么条件?要是你毕业于物理系,你的第一份工作会是什么?福布斯杂志告诉我们美--国的答案:1、你需要在工作9年内读一个MBA学位;2、22%的概率,你会在两年内变成软件工程师。发掘这些数据的那家美--国公司还在继续刨数据,说不定以后真能制定出一份“当选美--国总统”的人生计划。从第一份工作起控制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在35岁时达到理想的,期望的阶层。
不少人看名著简介,知道方鸿渐花几十块美金就买了个克莱登大学的哲学--BO士学位。殊不知方鸿渐同志也是正经读过课程的,围城说,“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言下之意,土木工程的智力要求最高,文科对智力要求很低,其中又以中-国文学最次。所以,方鸿渐断不敢买个钱学森先生的“航空与数学”专业--BO士学位回来献宝。这是关于学校课程对智力要求的最经典记录。放到今天也有相当的道理。2003年开始,中-国大学开始扩招运动,首当其冲的是文科专业,其次是管理、商科之类的,扩招幅度较小的是理工科。
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文科老师很像个体户,成本就是打理口舌,所以带一个人和带一群人是一回事情,有利于扩招。而理工科老师像公司老板,项目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协调才能运作起来,比如实验、数据论证等,干一笔活儿多一份烦恼,只能慢慢的扩招。我就有体验,采访文科老师,往往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好为人师表,口舌阔得没有边际;而理工科老师则不善言辞居多,唯恐某个词表达意思不对,被人证明是错的,口舌抠门得像个小脚太太。
扩招的例子放在本章的前面表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即便拿着同一所大学的文凭,因为专业的不同,因为第一份工作的不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的最高峰也有天壤之别。社会新人可以从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经验,比如同一所名牌大学,理工科专业的老师和文科类专业的老师,在收入结构上就明显不同。前者可能承担不少科研项目,外加自己创办的公司,教授变老板的不在少数。如果是医学院的教授级医生更不得了,每年光是四处游诊就能挣多少倍大学的死工资。而文科老师出没场所离不开各种讲座、补习班,外加写几本书。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就是典型。英语、法律等实用性专业倒还不错,真要是中文系的教授,鲜少能成名成家。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文科生的睡眠时间普遍多过理工科学生。小时多睡觉,老时没钞票。世界是公平的。
以我个人之见,个人选择职业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
宏观来说,国家经济每一步发展都留下了鲜明的需求。假如你在90年初创办轻工业企业,在21世纪初创办网站,虽然都有巨大的风险,但不论创业还是从业,都有可能获得顺风顺水的时代助力。类比的还有在2009年买房,在2007年-等,不一而足。当前,虚拟经济的很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供小于求。我就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毕业才两年的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因为帮助公司上市,光是年终奖就有50万之谱。又比如一些基金公司的职员可能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比例。这说明,选对行业可以少奋斗十年。
但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踏踏实实做研究,做出一个技术创新的新产品。事实上,只要你翻开任何年份的风险投资案例,或者所有的创业板企业都能发现类似的规律,即创始人因为掌握有新技术而自立门户是主流的创业故事。像太阳能发家的施振荣,携程4位创始人就是典型的案例。相反,前面说的很多虚拟经济人士倒是不折不扣的中产偏高阶层的人士。
真正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不少人的“技术能力”其实只有三分才,却自认为有九分才,所以遍地都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多半是中产阶层的口头禅。如果你听见一两回,倒可以认为此人不过在宣泄某种情绪,但频繁说起,恰可以证明此公最近失业。
微观来说,那些获取信息灵便,或者有助于拓展个人人脉的岗位纵是最佳的选择。像是市场部门等。简单说,如果你能每个月都认识不少陌生人,那你就能增收不少人脉资源。纯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士也要学会与人接触,形成自己的圈子。要知道,人类的所有社会问题最后都是人的问题。只有别人能给你利益,而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无法转换为钞票。说到底,世间是一个认可人与被人认可的过程。闭门造出来的不是车,而是自家的马桶。
很多跨国公司高管都有一种类似的学历:读一个理工科的本科,读一门商科的研究生,如果有--BO士学历,多半是技术类。其中本科奠定技术背景,而研究生以上学历奠定进入公司的敲门砖。如果你现在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技术人员,建议你多读财经类的媒体报道,养成商业的兴趣,想着把手头的技术变成自己的产品;假如你是文科出生的“通用”人才,建议把人脉扎的更深更精准,带动一批人成为你的利益联盟。无论如何,积极准备是一个永远正确的建议。
很多“富二代”正在不走寻常路。一些跨国公司,特别是证券、咨询公司正在引进大量“实习生”。他们的典型特征就是富二代和官二代;读取过国外某知名大学,再混迹于如高盛等公司,--BO得一份漂亮的简历。仅仅看硬条件似乎不能说明此路如何不同寻常,但“实习生”的背后能量却不同寻常。比如很多年轻的投资人就能投资你所不能投资的项目。在打通各种关节方面,富二代的“第一份”工作实在四两能拨千斤。
从我的阅历来看,成功阶层人士创业前往往羞于口舌,而一旦成功后就变成了“言情”专家,精力的乐趣从研发等基础环节转移到团队励志等“人”的工作上来。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微软、谷歌一路走过来的李开复等,纷纷转型为人生导师。颇有“弃理从文”的味道。某些马屁精下属就会乐得让老板上各种电视访谈节目,让上位者感受到“指教”的乐趣。假定你不甘屈居人下,做好“实”的工作之余,不妨也练习练习“人生导师”的相声专场段子,为将来的“成功”生活打下口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