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睡前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童年那碗豆腐花

2024-07-27 13:31:41

  突然间,发现豆腐花成了时下的热词。
  
  我有些不解。我早上还在楼下的路边早餐摊花一块钱吃了一碗豆腐花,不,是豆腐脑。豆腐花才是江南故乡的称呼,把北京路边摊上的豆腐脑错认为豆腐花,那是辱没了儿时的美味。
  
  虽然我经常会在北京路边的早餐摊,要碗豆腐脑,但这豆腐脑的味道,却没有豆腐味了。据说现在北派的豆腐脑都是用什么冲出来的,高产,自然味道就差了不知几何。只能用浓汤咸汁,掩盖本味之不足。
  
  别怪我埋汰北京的豆腐脑,那是因为儿时的味蕾记忆太重了。记忆太深,是因为美味培养的味蕾,顽固地埋藏在舌尖上、心幽处、脑海里。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吃豆腐花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虽是生在鱼米之乡,故乡的黄豆青豆至今都是上好品质,但在当年,却是吃不起啊。我吃豆腐花最多的时候,是在冬天,尤其是临近年关的时候。
  
  按照故乡旧俗,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浸泡黄豆,然后挑到做豆腐人家去磨豆腐,豆腐可是过年时的当家菜啊,要吃一个春节的。磨豆腐用的是石磨,不是每个村都有的,我们村就有一副,是我堂爷爷家的,是我爷爷的表兄家。
  
  在石磨转动的吱嘎声中,浸泡透了的黄豆变成了白乎乎的豆浆。而同时,灶膛里的柴火正旺,灶台上的大铁锅开锅了。把豆浆倒进大铁锅里,加水,开锅后,把豆浆舀进做豆腐用的纱布兜里。
  
  通常,纱布兜系在一个十字木棍上,吊在一口洗干净的水缸上,豆浆入纱布兜是为过滤,纱布眼细小,豆浆水流淌不畅,通常要把纱布兜转圈拧把,把兜里的浆水都挤压进水缸里。此时水缸里的浆水,便是豆浆了。
  
  往水缸里的热豆浆中加石膏搅拌。这与北方不同,北方用的是卤水,南方讲究用石膏。石膏加多少,有讲究的,做豆腐师傅水平高低,主要靠石膏用量。加进石膏后,用铜勺搅拌匀,然后盖上锅盖。渐渐地,豆浆在缸里成糊状了,这便是豆腐花。
  
  豆腐花做好后,做豆腐的师傅就会拿把铜勺,给在场的每个人手中的小碗里,加一勺,见者有份。通常早有人准备好了青蒜,剁成了碎末,每人用手拈一些青蒜末,加进豆腐花中,然后倒进酱油。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偷偷地放点糖。
  
  青蒜末的青绿,豆腐花的白嫩,酱油的棕红,一青二白三红,虽然色泽鲜艳,层次分明,但已经无暇欣赏了,赶紧用汤匙一搅拌,成了红白青混搭,然后用汤匙盛起一勺,送到嘴边,一边吹着气,一边迫不及待地送进嘴里。几汤匙戳下,碗便见底了。
  
  小时候过年前,我常和弟弟跑到爷爷家,或磨豆腐时帮着加豆,或帮着在灶膛烧火当下手,其实只是为了骗一碗热气腾腾的新鲜美味的豆腐花,或者一块新豆腐。那个时候,每晚上睡觉前吃碗豆腐花,真是神仙般的生活啊。
  
  我少年时生活在乡下,离前黄镇大约6华里。所以,镇里的豆腐花早点,是到了上中学帮父亲看管芹菜摊时,才偶尔吃到。
  
  那个时候,街上买的豆腐花通常装在木桶里,买一碗盛一碗,里边除了酱油,还有晒干的糠虾(可不是海虾米)。没有青蒜的季节,放些切碎的韭菜末,再早一些,是放切碎的胡葱末。
  
  如今,故乡的豆腐花,我几乎吃不到了。2009年前黄中学70年校庆,我和同学从北京赶回常州,一早下火车,同学带我去常州一家有名的小吃店吃豆腐花,但已不是我渴望吃到的了。机械化规模化作业的时代,味道都是一个模子刻出的了。
  
  我好想念那一青二白三红,夹杂着淡淡蒜香味、豆味和酱油味的豆腐花啊。那才是童年的味道,过去的味道。


上一篇:我妈藏钱记
下一篇:窗下谈窗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