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前的性别美学主张女人应该至柔而动也刚。在《诗经》等民间文学作品中,佳人就是硕女。也就是说,优秀的女性不仅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应该高大健硕。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4年03月31日第18版,作者:王晓华,原题为《性别美学之流变》
近年来,女汉子一词颇为流行,引无数网民展示调侃的技艺。他们运用夸张、反讽、戏说等修辞学手段,建构出性别模糊的怪诞形象,极力渲染相关女性的反常品格。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女汉子并非退化过程产生的变异物种,也没有跨越性别的边界,她们只是不愿意屈服于流行的性别美学,适度彰显自己对于力量的追求。
按照流行的标准,女性越纤细、柔顺、娇媚,就越能受到宠爱。有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性别美学符合阴阳之道。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母系社会中的女性曾撑起大半个天空,不可能沉湎于阴柔之美;在男权社会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依旧要承担不轻松的职责,譬如耕种、保家卫国、扶老携幼等。《周易》对应坤道的女性必须具有载物的厚德。倘若身心过于柔弱,怎么载物?又何厚之有?秦朝以前的性别美学主张女人应该至柔而动也刚。在《诗经》等民间文学作品中,佳人就是硕女。也就是说,优秀的女性不仅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应该高大健硕。由创作于北魏时期的《木兰词》,我们可以推知硕女的形象。诗中的木兰不过是一个民间女子也,但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后,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12年,数建奇功,受到皇帝的嘉奖。在这12年间,她身边的小伙伴竟然不知木兰是女郎,足见其英武程度。显然,木兰就是古代女汉子中的佼佼者。
其实,西方人也曾长期推崇硕女。在古希腊,柏拉图曾强调:女孩子从小就要充分练习舞蹈和带盔甲的战斗,长大了要参加军事指挥、集体操练,还要使用各种武器。出于实用方面的考虑,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人很少以女性秀美为荣,名画、雕塑、舞台上的女性形象几乎个个身材高大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