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高校惨案屡屡出现,行凶者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十几年的教育到底学到了什么?要育人,先育心。——
听闻复旦大学投毒案,朝华般得生命陨落,让人痛心不已。两个家庭,也许是更多的家庭,从此必定改写将来的命运走向,只是,这样的走向,谁都不愿意看到。同时,也对很多的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甚至网络一片因为焦虑而产生的戏谑式的防御—跪谢当年室友不SHA之恩。
94年,清华大学也出过投毒案件,那次的投毒也是因为一种化学毒-铊,一种无色甚至少有气味的化学物品,而到了邪恶之手,那就是Sr的毒。那个案子到现在似乎还是一个谜。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三位学生,也因为遭同学报复,铊中毒。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因为报复同学平时对自己的不友善,一人SHA了整个宿舍的人。
每一次这样的事件发生,都给整个社会群体造成多大的恐慌?这样的恐慌事件,希望越少越好。
这些在校园发生的惨案,说明了什么?是的,大学并不是净土。都说有三类人最有可能成为终身的朋友:同学,战友,难友。而同学之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为什么开始变得要用毒和榔头对待,曾经的那首感动许多年轻人的老狼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还有多少人可以不带任何愧疚之色地大声吟唱呢?
一个道德至上,礼仪为先的社会里,这样的事件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
我们自己试想下,在你的群体生活的经历中,有没有一个人让你讨厌到不想见到他或者她呢?你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人,而你有没有过一些极端想法,甚至做过一些怎样的行为,就是不想看到他或者她呢?
这些极端行为的背后,难道真的只是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吗?而这里说得教育不光是学校教育,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是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其实一直是文化和政治的产物,这谈起来有点大,那我们尝试小小分析一下吧。在精神分析的训练中,分析代表着攻击,假如看一个人不顺眼,作为精神分析师会这样说:我真的狠想分析你一下。
厚黑当道,“成功”至上,虚假与控制并存。这可能是最恶心现在教育的话了。大学生,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称为“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人,但是,这些也一度成为很多大学生内心的“殇”,带着殷切期望,在无聊和迷茫的大学里,学习着不知道有用没用的专业,为的是那一纸文凭,期望将来找到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梦想和理想,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已经破灭,在没有经历自我能力检验的当下,当然也没有机会再去审视自己的理想,混日子也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无聊生事,有许多人甚至无聊到用制造一件事情来获得别人注意,并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很小的时候,曾经有人问过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这个问题越来越大的时候,似乎已经连自己都不问自己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看似多元价值观好像出现,但那骨子里的顺从和不能不顺应主流,成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极大障碍。有几个人敢脱离主流而去寻找自己的需要呢?哪怕知道自己需要,那自己的能力真的可以象“心灵鸡汤”和“成功学”那样坚持就会得到吗?
被很多教育专家奉为圣旨一般的思想品德,真的在这个社会上可以成为人际规则中的金科玉律吗?它能解决我们自己内心的心理冲突吗?难道还要出现“用某某某思想指导SHA猪”类似的笑话出现?有多少人在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思想品德”。
社会有很多不公平,但总被我们粉刷为公平与公正。从小我们被人们用以个假象包围,无法认清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当一旦面对真实社会,很多孩子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愤怒的背后是无力感,而这样的无力感淹没的时候,愤怒的情绪也就不会再被压抑,有些人就开始见诸行动了。
我们经历了很多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但很少有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处理,当然也包含人际交流与如何适应环境。
教育,教书育人。大学校园里老师们的功利性,也将会给学生们制造一个榜样,比较心让很多人非常焦虑,而人处在群体焦虑中,为保护自己会更多激发自己的攻击性。
对于现在的教育,我们需要思考了!希望有一天,网络上不再出现在饮水机里养金鱼,来证明水无毒。当我们开始要防备身边每一个人的时候,这个社会将会是罪孽深重,人类的灾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