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教授约翰纳什是当今最著名的几个疯子之一,他疯狂离奇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后,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
一
我入学那年他已经80岁了,不常在校园里走动了。我是在大一的尾声才第一次见到了约翰纳什,在那之前倒是经常见到他的儿子。大一时我在工科图书馆找了个闲职,清晨和半夜在图书馆里坐上两三小时,扫扫借书者的条形码。这种时段的图书馆总是很冷清,同学们要么还未起床要么已经休息,倒是几个住在附近的疯子和傻子,雷打不动,图书馆一开门就来,捣鼓些疯疯癫癫的事情,直到半夜你在他耳边三请五请才走。
这些图书馆疯子中有一个,四五十岁了,头发胡子又长又脏,他经常呆若木鸡地坐上好久,然后蓦然剧烈地摆动脖子和臂膀,眉毛鼻子紧紧拧在一起,嘴里大口大口喘气,像是正在经历极大的苦痛。某一天,他正如此发作着,学长指着他说,喏,这是约翰纳什的儿子。什么!我大吃一惊,他儿子不是哈佛毕业生么?那是《美丽心灵》编出来的。精神病是遗传病。学长冷笑着说。
得知他儿子真实情况不久,我终于见到了约翰纳什本人。大一末的某天偶尔在路上走,迎面走过来两个老人,男的高大而干枯,女的矮胖而臃肿,他们穿着正装,大约要参加什么仪式。我认出了男人是纳什,很兴奋地推推边上同行的朋友。他说,早看到啦。我又问边上的女人是谁,还有谁?当然是他老婆。我心里又吃了一惊,这形象与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美丽妻子实在相差太大。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劝慰半是嘲讽,年轻的时候大约挺漂亮的,现在老了嘛。说起来,《美丽心灵》里讲得他们如何神仙眷侣,其实他疯了不久后她就要求离婚,这么多年他们住在一幢房子里,只是同住人的关系,直到2001年拍了电影,他们才又复婚。
二
所幸大部分普通人还是被电影的泡沫鼓舞着,一提起纳什总想到《美丽心灵》;就像许多学者被--BO弈论的泡沫鼓舞着,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研究里加点--BO弈论赶时髦。有一次,我在截然不同的语境中听教授说起纳什。那是一节异常心理学讲座,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个有趣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病例的主人公是著名的纳什教授。心理学教授搬出一座庞大的老式录像带播放器,在投影仪上给我们放了一段访谈。
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他痛恨精神病院、痛恨物,至今说起他妻子将他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情形,他都一脸心悸。他共有两次入院经历,第一次入院在专治上层阶级的麦克林医院,那里的医生把精神分裂症当作心理疾病,成天做心理咨询,询问童年经历。他的同事唐纳德纽曼去看他,纳什说:唐纳德,如果我不变得正常,他们是不会让我出去的。可是,我从来没有正常过啊第二次入院在特伦顿精神病院。访谈人和他故地重访,纳什站在草坪上,凝视着巍巍耸立的暗淡的建筑,拒绝再靠近半步。他们给你打针,让你变得像动物一样,好让他们像动物一样待你。在这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而病人清醒时,也状如行尸走肉。他开始只吃素食,以此抗议医院的治疗,当然没人把这当回事情。在长时间胰岛素昏迷治疗后,他终于变正常了,他生平从没有如此谦逊有礼。同事妻子回忆说:他看起来乖得就像刚被人打了一顿。
半年后,谦逊有礼的约翰纳什终于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他换下肮脏的病患服,交出自己的号码(半年来他没有名字,只有这个数字标志),他踉跄地走出医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童年好友,和我讲讲我们一起玩的事情吧。那个治疗把我的童年记忆给抹掉了。
如果回归理性仅意味着对社会标准的驯服、意味着丧失记忆,治愈还有多少价值?尤其是对于纳什这样一个把数学视作惟一重要的事情的天才。纳什教授心中最纯粹的数学不是理智,而是灵感。理智不过是沟通这种灵感的手段,而若重获理智也意味着灵感丧失,他情愿放弃理智。一个朋友在他住院时去看望他:你发疯的时候声称外星人和你说话。可是你这样一个理性的数学家,怎么可能相信外星人这种无稽之谈?纳什回答说,数学的创见同外星人一样进到我的脑子里,我相信外星人存在,就像我相信数学。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理性的思维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
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不久,纳什拒绝接受任何物治疗,因为治疗让他感觉迟钝,不能想数学。他过去的同事在普林斯顿大学给他安排了一个研究员的闲职。于是学生们常常看到一个穿着红跑鞋的中年人形容枯槁地在校园里游荡,在整块黑板上写下不合逻辑的公式,拿着几百张前夜刚演算好的数学公式出现在某教授的办公室,他有了个绰号,数学楼幽灵,很少人知道这个疯子到底是谁。
而在七八十年代,他周围的亲友开始注意到,纳什渐渐不疯了。他的眼神变清澈了,他的行为有了逻辑。那么,不靠治疗,你是如何康复的呢?访谈人问他。只要我想。我开始想变得理性起来。从那天起,他和他幻听到的声音开始辩论,驳倒那些声音,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识分辨错觉。
只要我想。在纳什这个个案里,疯狂与理智似乎变成了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不再相信他真正疯过;或许,他理性地选择了疯癫,又疯癫地回归了理性。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从七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起,他有意识地选择将一部分的疯狂运用在数学的灵感上,而将剩余的疯狂用理性囚禁起来。
访谈的录像带放完了,异常心理学的教授说:纳什不借助物治疗而康复的案例引起了许多精神病学家的兴趣。他们研究他的生活起居和周边环境,希望他的病例有推广价值。不过在我看来,真正治好纳什的也许不是他过人的智力和意志力,而是荣誉。七八十年代,--BO弈论在经济学上飞速发展,纳什声名渐隆。1994年他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一夜间开朗了许多,简直变了一个人。领奖后他在街上散步,常常有陌生人向他致敬,纳什教授,祝贺你。
心理学教授的这番评论并非无稽之谈。纳什发疯之时,自恃甚高的他正苦苦追求数学界最高的菲尔兹奖而不得。倘若他能及时得到菲尔兹奖,也许就不会在失落和压力下发狂了。更进一步讲:荣誉降低了社会标准的尺度,在荣誉的光环下什么都变美了、变正义了。狂乱的行为在正常人身上被贬斥为发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便被赞美成特立独行。那么,有没有可能纳什教授的疯癫并没有被治愈,倒是普罗大众治愈了他们审定疯癫的标准呢?
三
最后,我还想讲讲纳什教授疯癫的起源。纳什生来便是个古怪傲慢的人,数学天才多如此,这本不足为奇。那么,一个本性古怪的人如何突然被亲友认为在发疯呢?30岁的某天起,他突然声称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主义者是一伙的,他们全是阴谋家;他称艾森豪威尔和梵蒂冈教皇对他没有丝毫同情;中东的动乱让他深感不安,他打匿名电话给亲友,说世界末日到了。这些想法在表面上不是理性的,但它们有可能发生。1959年在欧洲游荡的9个月里,他去当地政府求助,希望放弃美--国国籍;他到了日内瓦,因为这座城市以对难民友好著称,他向瑞士人说,美--国的体制是根本上错误的,没人相信他。他被送上飞机遣返回国,事后他自称:他被送上了一艘船,像奴隶一样被链条锁着。
冷战的铁幕终于落下了,纳什被亲友们认定的疯言乱语如今看来几乎是先知的预言。纳什的恐惧不单单是个体的体验,而是那个时代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1962年起至今,约翰纳什教授定居在普林斯顿附近,每天到学校上班。如果普林斯顿这所大学对纳什教授的康复有何功劳,那就是它固有的包容和自由拒绝把疯子送进愚人船。疯子们像鬼魂一样地游荡在校园里,而人们仍然尊重体谅。他们自由进出公共图书馆,发病时喊出骇人的响声,却还有人告诉你:别打扰他,这个疯子是维基百科的编辑
约翰纳什教授在我所选的--BO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我想讲讲纳什均衡的历史。40分钟里,他一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可是这不妨碍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不但有选这门课的学生,还有闻讯而来的旁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