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大秦帝国的第三任统治者,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子婴被项羽所SHA,秦诸公子宗族也被斩草除根,全部诛SHA。由此,子婴成为了毁掉大秦帝国的替罪羊,尤其是他投降义军导致宗族被灭一事颇受后世指责。那么,子婴乃何许人也?在他统治大秦帝国的短短46天,他为奄奄一息的大秦帝国做了哪些苟延残喘的为政举措?他投降义军究竟是不是明智之举?
一、身世之谜
关于子婴其人,最先出现在《史记蒙恬列传》中。秦二世即位后,与赵高狼狈为--,先后SHA死自己所有的兄长姐妹,又将蒙恬囚禁于阳周,日夜密谋,罗织罪名,欲害死蒙恬。面对腥风血雨的政治气候,这时,子婴出现了,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进谏,劝说秦二世不可诛SHA蒙恬。子婴说: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同时对秦二世晓之以理: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SHA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臣窃以为不可。虽然秦二世最终没有听从子婴的建议,但这段情节足以说明,在当时的朝廷中,子婴肯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能出众、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否则,惹恼了Sr魔王秦二世,弄不好就会有SHA身之祸。那么,子婴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身世为什么成为千古之谜?
这一切都与司马迁的《史记》前后矛盾的记载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赵高逼死秦二世之后,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而《史记李斯列传》中却说,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里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子婴为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另一种是子婴为秦始皇的弟弟。同样出自《史记》,究竟哪种记载属实?司马迁写《史记》时,大秦帝国灭亡已一百年了,这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当时的司马迁也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所以索性将两种说法都写进去,任后人考证?对此,历代历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诛SHA赵高
秦二世被逼自SHA后,赵高刚开始想趁机篡位。《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道,赵高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只好宣布立子婴为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赵高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此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子婴显示出了果断睿智的政治才能,几年来,赵高残害忠良、卑鄙无耻的一举一动子婴都了如指掌,他决定趁此机会为国锄--,SHA掉赵高。为此,子婴与家人精心策划,只等赵高上钩。
五日后,赵高几次派人请子婴到宗庙接受玉玺,子婴都以身体有病为借口,拒绝前往。这下赵高着急了,亲自到斋宫去请子婴,见到子婴,赵高问: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早已做好一切准备的子婴见时机来到,一声令下,心腹韩谈手起刀落,SHA死赵高,子婴随后下令将赵高三族全部诛灭。对此,后世史臣赞叹道,子婴于户牖之间,竟诛猾臣,为君讨贼,其谋略可见一斑。
三、身死国灭
子婴诛灭赵高后,刘邦的义军已经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子婴没有束手待毙,而是立即调兵遣将,在〇关据守,企图抵御刘邦的义军。但是,巨鹿之战后,项羽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大秦帝国的将士们早已吓破了胆子,哪里还有勇气抵抗。刘邦率兵绕过〇关,在蓝田两次大败秦兵,乘胜占领霸上,兵锋直指咸阳,并派人劝降子婴。此时,群臣也众叛亲离,子婴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刘邦,这距他登上王位仅仅过了46天。
刘邦手下诸将劝刘邦SHA掉子婴,刘邦没有答应,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SHA之不祥,把子婴等人交给相关官员看押。但随后项羽引兵到达咸阳,项羽为报国恨(楚国灭亡)家仇(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皆与秦兵交战而死),也防止秦朝死灰复燃,当即下令SHA掉包括子婴在内的所有秦王宗室,并火烧秦王宫。
四、备受指责
就这样,大秦帝国终于在子婴手中轰然倒塌,子婴成为了毁掉大秦帝国的替罪羊。后世指责子婴,其实就是子婴当时除了投降,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向西逃窜,回到秦国发迹之地,以图东山再起。如果那样,其宗族也不至于被一锅端。但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设身处地回到当时的情景,行事精明的子婴未尝没有想到逃跑。刘邦兵临城下,派人前来劝降,子婴肯定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为保全宗族,方才接受刘邦的条件,出城投降。但历史留给他思考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仓促之间,他哪里能想到,在刘邦后面还有一位势力强大且报仇心切的项羽?他如何能想到,此后局势发展到刘邦尚且不能自保,哪里还能顾得上大秦王室的死活?
历史对子婴的记载虽然寥寥数语,但从子婴劝谏秦二世,到诛SHA赵高,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都能看出子婴是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头脑最清醒,并具有高超的策略和才能的一位人物。但当时的大秦帝国已经是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子婴虽有周旦之材,终也无力回天,最终身死国灭。(文/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