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小故事|睡前小故事|搞笑小故事|悬疑小故事|儿童小故事
首页 > 搞笑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Ⅱ

2024-07-27 13:31:41

心理导读:假如你在一个圈子里,别人就在圈子外。你如何解释圈里圈外的事情?要正确地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就需要不时转换角度,在必要的时候走例圈外,或者是回到圈里。 ——

点这里复习: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Ⅰ」

挣脱固定你的那个锚:先入为主和信念固着

其实,我们都是“老顽固”:相信了,就不愿意改变;错了,就努力屏蔽那些与自己信念相违背的信息。

微心理17:无意识中,你就受了先入为主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库勒乔夫效应”,说的是电影制片人可以通过操纵背景来控制人们对情绪的直觉。心理学家罗斯巴特和比勒尔的实验同样证明了先入为主的重要性。

他们让俄勒冈大学的学生评价一幅画上男人的面部表情,画中没有任何背景,男人呈现的是一副淡漠、中性的表情。第一组学生被告知画上的人是盖世太保的领导人,二战时在集中营难民身上实施的野蛮的生化试验就是他指挥的;第二组学生被告知,画上的人是反纳粹组织地下运动的领导人,勇敢地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结果,第一组学生将其表情解释为“冷酷无情”,而第二组学生则认为“他的表情里充满了热情与慈善”。

对于一个混合型信息,观点对立的双方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信念、价值去吸收支持自己观点的部分,并据此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模糊的信息通常会引起冲突,比如吵架的夫妇总认为劝架的人在偏袒另一方。

微心理18:信念忠诚也是错误

2007年,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奥队在南非八国赛中排名垫底。原来,杜伊执掌国奥队以后,提出了“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作战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制定了一整套战略战术,防守却逐渐被边缘化。杜伊对“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一理念太过“忠诚”,进而自动回避了其他信息,比如,非洲足球的传统就是进攻。他犯的是“信念忠诚”的错误。

信念忠诚是指人们一旦形成某一信念和判断以后,就会表现出对它的忠诚和信任,从而不再关注其他相关的信息。比如,一旦一个公司认为某个投资项目比其他项目利润丰厚,该信念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左右该公司的决策和判断,从而暂时屏蔽其他有关该投资项目利润发展变化方面的信息。

信念忠诚会使决策者和判断者处于信息弱势状态,出现所谓的“驻存现象”,其实质是新的信息的传递受到信念忠诚的阻碍和隔绝。

微心理19:灵验的性格测试之谜

以下这段话是对你进行的一个性格描述: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它们可以成为你的优势;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但其实你内心焦虑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有很多理想,但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你是不是觉得这段话描述得很准确?其实这只是利用你心理的一个小把戏,我们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正如“大忽悠”巴纳姆所说,他忽悠成功的关键是“具有每个人身上的一点东西”,他之所以很受欢迎也是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人们常常认为笼统性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它是占星术、解梦、预言、占卜等迷信形成的方式。

微心理20:评论别人也就是在评论自己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一天,两人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猜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佛印笑笑,并未多说什么。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说:“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见心见性,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那哥哥你心中有什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故事说的是我们对其他事情的解释也会左右他人对我们的知觉。当我们说某人好话或者坏话时,人们会试图将那些特质与我们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描述为敏感的、迷人的、富有同情心的,我们自己也会被听众认为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称某个人为傻子或者怪人,那么人们可能就会认为你也一样。事实上,我们都是透过自己的信息、态度和价值去看待客观事实的。

微心理21:编排拦马栅栏时的“路径依赖”

春秋时的一天,齐桓公在询问马夫马棚里的事哪一件最难时,与管仲有过一段对话。

当时管仲说,他认为编排用于拦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齐桓公便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开始的选料极其重要,它会影响到编排的栅栏是否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料选好了,以后木料用起来也顺手。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笔直的木料就用不上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那么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的话揭示出了“路径依赖”,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惯性就会使这种选择自我加强,这就好比一个人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轻易不会偏离。

微心理22:即使知道错了,我们仍然顽固地坚持

他们先向被试灌输了一种信念:直接宣称某个结论是正确的,要求他们记住,或者向他们出示一些莫须有的证据,让他们相信那个结论是正确的。然后,他们要求被试自己列出其他的证据证明那个结论是正确的。最后,心理学家们向被试揭示真相,告诉他们,最初的那个结论是捏造的,并不正确。然而,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的结论,大部分人仍然坚持已经接受的结论,并用之前列举的证据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信念固着,即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它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就越封闭。

微心理23:张飞执意SHA关羽的心理分析

三国演义中,关羽带着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冲出重围,最后找到了张飞。关羽满怀惊喜,哪知张飞认为关羽投曹操是因为他意志薄弱,禁不起诱惑,认定关羽不讲义气,内心已经变化,所以执意要SHA了关羽。关羽连番解释自己是迫不得已,甘、糜二夫人也替关羽作证,说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孙乾也在一旁帮腔,奈何张飞就是听不进去,坚持要取关羽性命。

张飞对关羽投奔曹营作出了性格归因方面的解释,认为是关羽失了义气;而关羽苦苦解释自己是迫不得已,是做了情景归因。显然,张飞对关羽行为的解释犯了基本归因错误。关羽苦苦解释,两位嫂嫂、孙乾也在一旁帮腔,张飞却仍然听不进去,这就是信念固着在起作用。张飞内心的判断已经形成,任凭别人怎么劝说,都不能改变他最初的判断。在信念固着的前提下,那些模棱两可的信息大多会被理解为与固着的信念相一致。这就是为什么远处有曹军到来时,张飞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了。

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预测我们的行为和感觉

即使是预测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我们也无法做到准确,相比之下,有时候人们预测别人的行动比预测自己的行动更加准确。

微心理24:我们也在误解我们自己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而其他人都没有完全地了解自己?那么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吧:有三样东西是极其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社会心理学家尼塞特和沙克特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误解自己的心理。

他们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电击实验,给一组被试提前吃一片假,并告诉他们一会儿可能会出现心悸、呼吸不规律和神经质的发抖(这些实际上是电击的症状);另一组被试没有吃。试验中,吃过的人比没有吃的人更能忍受电击,因为他们认为是效导致了那些电击症状。试验结束后,那些能忍受高电击的人大都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忍耐能力,而否认的作用。他们认为,可能会影响一些人,但绝不是他们。

可见,我们也会误解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犯错。

微心理25:我们在错误估计自己的感觉

英格兰作家、演说家和诗人乔治.麦克唐纳曾说:“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人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了以后,人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人们感到它好像从来未离开。”他如诗的话语揭示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超市里饥饿的购物者会比那些刚吃完饭的人有更多的购买冲动。

大约一半的偶尔抽烟的人会在未来五年内继续抽烟,而只有七分之一的人预测到自己会一直抽烟。

人们会高估暖冬、体重减轻、更多的电视频道或更多的休闲时间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实际上,得到这些后,人们并没有那么快乐。

我们常常说:“如果...我一定会快乐很多。”然而,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我们又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欣喜若狂,我们只是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感觉。

微心理26:吃饭点多了吗,那是估测偏见

小王为了赶任务,整整忙了一天,午饭也没顾上吃,晚上下班后还一直加班到九点。把预定的任务完成后,小王才发觉自己又饿又累,于是冲到楼下的饭馆点了两份套餐开始大吃。哪知才吃了一份就觉得吃饱了,他又硬着头皮吃了一些,最后只得浪费了。小王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当一个饥饿的人去超市购物,他会购买过多的食物;像小王这样饿了一天之后去吃饭的人往往也会点过多的菜,以至于根本吃不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估测偏见,是指人们认为现在的估计情形与以后将要发生的情形一致,进而会作出不明智的选择。由于估测偏见的存在,人们在试图预测其未来选择时,会赋予当前偏好过大的权重,夸大其未来的偏好与当前偏好的相似性。估测偏见会让我们像小王一样,在开始阶段消费过多,而在以后阶段消费变少。

微心理27:事情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痛苦

如果让你估计一下截肢者的快乐指数,你认为会是多少?也许你认为他们会很痛苦,但很多研究结果显示,截肢者对自己快乐指数的估计远远高于正常人对截肢者的快乐指数的估计。截肢者之所以比正常人想象中幸福,是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截肢这个现实,适应了截肢后的生活。

当所处环境产生了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改变时,人们总会渐渐地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痛苦或快乐也会慢慢淡化,直至消失,这就是适应效应。因为对适应性效应不了解,我们大多数时候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有的人会说:“失去工作会压碎我的生活目标,那是可怕的。”然而,心理学家发现,几年以后,那些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与得到职位的人几乎同样快乐。

所以,不要再害怕痛苦,那只是你的错误估计而已,勇敢一些,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微心理28:大房子和出国旅游,你会选哪个

小王的生活在他这个城市算是很不错的了,夫妻两个人住着120平方米精装修的房子,日常生活也不错,但小王在参观了朋友的新别墅以后就觉得自己的房子太小了,想住更大的。恰好,评年终奖的时候,小王工作业绩不错,他可以自己选择公司的两个奖励。一是可以将现在住的房子换成150平方米的,二是可以带着妻子在今后十年里每年出国旅游一次。小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换个大房子,他认为,房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住个大房子大家都开心。

实际上,小王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快乐延续时间,忽略了人对物质容易产生适应效应。随着时间增加,小王住大房子的开心就会慢慢变淡,就会选择追求其他的东西。而旅游和精神愉悦相关,每年不一样的异国风情体验都会让人觉得开心,还会增加美好的回忆,快乐持续的时间也会长很多。人对物质的东西有很强的适应性,他们容易产生适应效应,要过得更幸福就应该多花点钱在和精神相关的东西上面。

微心理29:有些东西我们就是很难适应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你和爱人住在100平方米的房子里,宽大舒适,可是有一天,你们必须搬到8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刚开始你们可能觉得难受,但一段时间后,也就适应了,也觉得没什么不方便的了。但是,如果你们必须搬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可能会觉得越来越难受,房子太小了,太不方便了,各种电器没有地方放,孩子连玩耍的地方都没有。人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东西,对极端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会产生适应性效应。

此外,不断的比较也会让你有些无法接受,比如,如果你总是和比你过得更好的人比较,那么无论你的生活多好,你总是会觉得不满意。你还可能想到小孩子的哭声,那种时有时无、一会儿轻一会儿重的噪音也让我们难以忍受。也就是说,我们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东西。综合来说,人对物质的东西容易产生适应性,但对于极端的东西、人际比较以及变化的东西难以适应。

微心理30:你为什么总是懊悔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项非常有名的关于奥运会的研究是,他们发现铜牌获得者要比银牌获得者更开心。原因是获得铜牌的人会设想比赛结束后自己没有获得奖牌的情况,因此觉得“我总算得了一块铜牌”;而获得银牌的人更倾向于想自己获得金牌时的情形,想的是“我差一点就可以得金牌了”。

这种想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事实思维,指的是人们假设“如果某件事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结果就不一样了”的思维过程。比如我们刚刚错过了公共汽车,我们就会想象,假如从家里出来时不和别人聊天,就能赶上那班公共汽车了。“坏运气”来源于本来可以不发生但却发生了的糟糕事件。

一件事越重要,人们进行反事实思维的强度也就越大。比如,因为交通事故而失去亲人的人,会更加频繁、更加持续不断地重演事故的发生,以期改变事情的发生顺序来避免交通事故。

反事实思维让我们更多地懊悔,若是能更多地积极地思考,懊悔也会少很多。


上一篇:“无聊直播”不无聊
下一篇:假如你是富婆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