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国策赵策》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后晋定公病死他乡,四卿便开始争权夺势。其中智伯的势力最大,于是就借此胁迫韩魏共同攻打赵襄子。赵襄子的城池因此被困,粮草将绝,此时有一名大臣主动请缨去游说韩魏,最终助赵襄子解困,并打败了智伯,开拓了疆土,一时传为美谈。
就在此时,这位已然功成名就的大臣却跟赵襄子说了这样一席话:遗训中早已有言,五霸能够统帅诸侯,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条:一,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让群臣的权势控制国君。现在,我的声誉显赫,地位尊贵,权力很大,大家听我的。所以呢,您还是让我走吧。
赵襄子听罢极力挽留,可那位大臣怆然有决色,最终赵襄子只得妥协。就这样那位大臣归还了大好的封地,放弃了宰相的尊位,既不要权力,也不要地位,亲自到〇丘去种庄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子倒也过得平淡快活。
后来赵襄子又一次遭受被围困的危机,他再度出山,坐镇宫内,派妻子出使楚国,派长子出使韩国,派次子出使魏国,派幼子出使齐国最后四国互相猜疑,进攻赵国的阴谋便不攻自破。
他就是一代名臣张孟谈,一生两进两退,终得善终。在他眼中,大臣一旦功高盖主,是注定要引起悲剧的,所以他选择功成身退;而他亦懂得报答赵襄子的知遇之恩,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像世外高人一般从天而降,救他于水火之中。他仿若金庸笔下的大侠,每每出场都惊艳四座,待到众人反应过来之际他已经将危机化于无形,继而一个转身,深藏功与名。如此帅气,又如此睿智,令人不得不叹服。
千万不要小看他,这进退之间藏着的是人生的大智慧。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臣贤士因没能掌握进退的尺度而不得善终。商鞅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货币、废除井田、重划土地,教民耕种、作战,所以百姓安居守法,秦兵无敌于天下。可是功成之后,商鞅竟惨遭五马分尸之刑;吴起为楚悼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治腐败、改风气,南攻杨越,北收陈蔡,功已成却死于乱箭之中;年羹尧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最后雍正还是背而SHA之。论文韬武略,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人中之龙,可就是因为不懂得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才惹来了SHA身之祸。
古人云,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这当中就饱含了进退的辩证精神,唯有大智之人才能拥有如此慧眼。
无独有偶,当年越国的范蠡也是个知进退之人。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助越王勾践成就大业后退隐山林,泛舟西湖之上,自在逍遥。后来他还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三散家财,后人无不敬仰。
因为人性本身的贪婪,很多人都难以放弃已经得到的名利。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进退的尺度,在该进时畏首畏尾,在该退时犹豫不决,也许就会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无论何时何地,知进退方可修心保身,一生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