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将智慧这个词与孔子、耶稣、所罗门王等传奇性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或者用来评价一些成功人士。但智慧真的与普通人无缘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成功是评判智慧与否的一个参照标准,然而智慧却包含了不同层次。一个人也许达不到现代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获得名和利),但也可以因为经验的积累而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智慧;有一些人具备智慧但并不在意个人的成功,他们为别人提供智慧的建议,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也不认同所有成功人士都拥有智慧,他们或许凭借聪明、机灵或努力而获得成功,而非因智慧。
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呢?任何人都可以拥有智慧。智慧并不是一件非全即无的事,我们不能将智慧简单划分为智慧和不智慧两极,至少还有既不十分智慧也不十分愚蠢的中间地带。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可能显示出一点智慧,并且它是可以增长的,每个人的智慧都可以由少到多,智慧可以来源于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生命体验。因此,智慧不是超能力、神话或者少部分精英的专属品,每个人不需任何特殊才能就可以增长智慧,变得更加睿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普通人如何增进智慧。
知识和技能本身不等同于智慧,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培训技能来增长智慧。一位名叫保罗波茨的研究员认为,智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知识,但不像科学、医学那样的专业知识,而是关于人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方式与情感方式的知识,可以从个人或者集体的行为和提出的建议中得到体现。例如,一位擅长诊断病情的医生,却与病人相处的很糟糕,那我们不能说他是智慧的。智慧的医疗需要更具备诊断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认识病人病史和生活经历的能力,有理解病人和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从医学与情感两方面去治疗病人,这是比了解医学事实或读懂x射线更重要的能力。再举个例子,出庭律师都会接受口头辩论、案例研究等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却往往是其他一些专业技能之外的东西将智慧的律师与一般的律师区别开来,如洞察难题的能力,察人之未察的能力、同理心、价值公差等。
还有许多类型的经验都可以学习,如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或者从他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我们应该多以这种方式来评估自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的弱点,控制冲动的情绪,对自身所长保持谦逊,对差异性保持宽容。这些都可以矫正自己过往的缺失而形成新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练习冥思、自我控制、每日反思都可能是一些有用的做法。另外,在与他人相处中心存感恩、慷慨友善等都将对增进智慧有益。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智慧对人类的繁荣十分重要。智慧对普通人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决定、选择、判断、行动等多方面给人带来更大的满意度。并非每个人都需要依靠法官、政府官员等所做的重大决定来证明智慧,选择买那块肥皂或者去哪家餐厅吃饭同样可以提现出一种不显著但实实在在的智慧。买一块价格便宜的肥皂或者去一家外表光鲜的餐厅看似是聪明的,但如果厂家生产这块廉价肥皂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那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智慧的选择必须平衡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必要时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随着社会群体内越来越多个体努力做出智慧的选择,群体和群体内每个人都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