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姓张的财主,虽然家住乡村,却有山林百里,良田千顷,家财万贯。张财主大的两个儿子已近三十多岁了,早已成家立业。因从小读书不行,没有点功名。张财主四十多岁时,又生了个幺儿,张财主给幺儿取名:张德才。是希望幺儿长大后德才兼备。张德才从小聪明伶俐,父亲非常高兴,请了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来教他。张德才也非常勤奋好学,十六岁那年考中
秀才,而且名列前茅。全家都非常高兴,大摆酒宴庆贺。人们从此将张德才改称张
秀才。张秀才从此也非常骄傲,常在邻居和亲友面前高谈阔论。
张财主每隔三至五年,就要请篾匠编批箩筐、晒席、睡席、围席、簸箕、椅子等竹器具。张秀才中秀才不久,家里就请了外地来的篾匠师傅编竹器具。那篾匠姓李,人称李篾匠。有五十多岁,看上去老实巴交,言语不多。但手艺很好,篾货编得很美观而又结实。张秀才觉得这篾匠-无点墨。常在李篾匠面前高谈阔论,李篾匠只是微笑,不与张秀才理论。
天,张秀才又在李篾匠面前高谈阔论,李篾匠对张秀才说:你是秀才,满腹经纶,我出对联给你对,如何?秀才大笑说:你也能出对联?如果你出对联,出联我能对上十联,出十联我能对上百联。李篾匠说:我以编箩筐为题出下联:底底编底底,边边编边边,请你对上联。张秀才想了很久,对不上来,于是对李篾匠说:李师傅,我回书房看看书来再对,保证能给你对上。
过了几天,李篾匠看到张秀才,问道:张秀才,我出的那下联你对上没有?张秀才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不过,我定能对上。李篾匠没有多说。又过了几天,李篾匠看到张秀才,又问:张秀才,上联想出来没有,张秀才不好意思地说:还没有,不过,李师傅,我肯定能对上此联。
又过了几天,张秀才虽然成天冥思苦想,也查看了大量书籍,但还是没有想出来。中午,张秀才觉得口渴,到厨房去喝茶,大嫂正在磕(捣)辣椒。大嫂问:幺叔,这些天你少言寡语,没有笑容,好像有什么心事。张秀才说:大嫂,你有所不知,那篾匠李师傅出下联,要我对上联,我想了很多天,又查看了很多书,书上也没有,到现在还没有对上。大嫂问:李师傅出的下联是怎么说的?张秀才答:他是以编箩筐为题:底底编底底,边边编边边。大嫂笑道:此联有何难哉,我以磕辣椒为题对上联:米米磕米米,壳壳磕壳壳。
张秀才听,拍手称赞:对得太好了。飞快地跑到李篾匠面前,笑着说:李师傅,你出的那对联有何难哉,我已对上了,我以磕辣椒为题对上联:米米磕米米,壳壳磕壳壳。篾匠笑道:对得很好,可惜不是你对的。秀才急了,红着脸问道:你说不是我对的,何以见得。李篾匠问:你煮过饭吗?张秀才答:没有。李篾匠又问:你磕过辣椒吗?张秀才答:没有。李篾匠说:这上联肯定是你大嫂帮你对的;还有,你以后上京考试,考官会给你这么多天时间吗?你可以去问别人吗?张秀才满脸羞惭,哑口无言。
原来,李篾匠从小饱读诗书,学识渊--BO;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却被官员花重金买通考官,将自己的儿子名字把李篾匠的名字改换了。李篾匠便榜上无名,从此心灰意冷,不再上京赶考,拜当地老篾匠为师,学篾匠手艺。
张财主听说此事,连忙去给李篾匠道歉:李师傅原来是世外高人,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请多多包涵。李篾匠说:哪里,哪里,我也是胡编乱造的。张财主设宴款待李篾匠,并且要儿子张秀才拜李篾匠为师,请李篾匠给张秀才当教书先生。李篾匠开始不肯,后来在张秀才父子和两个哥哥的再三恳求下,又觉得张秀才也是可造之材,才答应了。
从此,张秀才再也不在邻居和亲友面前高谈阔论,很谦虚了。李篾匠对张秀才说:无论自己有多能干,有多大成就,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对身边和周围的人、物、事、景都要多看,多记,多想,多问,才能写出好文章。张秀才说:先生的话,我定终身铭记。
李篾匠不但学识渊--BO,而且教导有方。他不主张闭门苦读,照本宣科。不管是春、夏、秋、冬,都经常带张秀才出去看崇山峻岭,瀑布江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风雷雨雪,农商渔牧,家禽家畜等。教张秀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礼仪道德,国法家规,洗衣做饭。常给张秀才讲今古奇观,名人轶事,社交知识,九流三教,民间故事,各地的风土人情。李篾匠对张秀才说:单是读书破万卷,不定下笔如有神,如是见多识广,肯定下笔如有神。并且还教张秀才些武术,让他能强身健体。李篾匠对张秀才说:我不是希望你定要文武双全,是要你别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学生张秀才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识倍增。
名师出高徒。张秀才满二十二岁那年,上京赶考,不但金榜题名,而且还名居榜首,独占鳌头,高中状元。